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助力公众增强科学思辨能力,应对迷信伪科学的迷惑侵蚀,共建科学文明社会环境,应用现代科技提高破迷反伪科学传播实效,10月23日,“捍卫科学精神,筑牢理性根基——AI助力破迷反伪”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科大讯飞北京总部成功举行。活动由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汇聚多领域专家智慧,聚焦AI技术在破迷反伪领域的应用,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研讨会力求技术直观体验与深度思想碰撞,专家们深入了解科大讯飞在信息识别、数据核验、逻辑推理等领域的AI技术成果,直观感受AI作为破迷反伪工具的技术原理与应用价值,为研讨和实践奠定坚实的技术认知基础。
专题研讨由北京反邪教协会秘书长、研究员李纯鸣主持。他介绍了北京市当前破迷反伪工作相关情况,让现场人员清晰了解了活动需求与现实意义。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院长任福君、中国反邪教协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级工程师王慧梅、薄荷茶社网反邪教资深专家李曙光、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文献信息服务处处长、研究员钟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语、新华社国际部科技室主任记者孙晶、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助理曹素妨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四大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探讨。
就“社会媒体中迷信、伪科学、邪教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识别、分析的思路和路径”问题,专家们聚焦AI技术落地路径与协同机制,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破迷反伪内容识别模型。钟琦表示:“我们需要借助AI技术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破迷反伪舆情系统,来描绘这类复杂问题,进一步提高破迷反伪的预警机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有望成为破迷反伪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李曙光强调:“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大师,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将封建迷信、糟粕文化、伪科学内容进行现代化包装,通过‘科学术语’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伪装,欺骗公众、牟取暴利。科技工作者要拥抱网络媒体,像科学达人张洪林一样主动与AI沟通对话,丰富专业内容,构筑破迷反伪话语体系,传导主流声音。期待人工智能在‘破迷反伪’这方面算法上更进一步,帮助大众提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在“如何发挥新媒体作用,借助AI等新技术开展破迷反伪教育宣传引导,占领网络空间主导地位”议题中,李纯鸣指出:“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网络中的迷信、伪科学和邪教内容。我们要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破迷反伪的工作中利用好AI技术,完善和改进现有的资源库建设。”
此外,就“AI算命流行背后的公众需求与心理状态”议题,专家从社会心理与科学认知角度剖析该现象本质,并指出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及广阔前景。王慧梅表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应用新技术、新形态,给数字化赋能,把相关破迷反伪反邪教知识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做好引领、举旗的工作。AI技术有望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情绪价值、提供心理关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心理健康监测到危机干预,技术创新将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革命性变化。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技术伦理等问题,确保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能够真正造福于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
最后,专家们就“AI图像识别等技术能否成为‘网络迷信、伪科学、邪教图片及文案’的精准鉴别工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刘语表示:“信迷信、邪教的人大多缺乏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在许多科学未知的领域,网络的多面性、自发性使伪科学等易于侵入。要对网络上大量信息进行鉴别筛选,AI技术在鉴别网络迷信图片和邪教宣传材料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能够有效提高内容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AI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处理海量数据,不断学习和进化,适应不断变化的迷信、伪科学和邪教宣传手法。未来,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算力的不断提升,AI技术在提高科学素养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如建立AI破迷反伪工作的心理医生机制等。”
针对互联网中存在的谣言、虚假信息、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等问题,孙晶指出:“应用AI技术开展破迷反伪事业,要就重要内容持续主动喂料,不断训练AI相关能力。要构建年轻人等主要网民群体的舒适空间,让网民扎进去,就要了解民众需求,解决情绪问题,填补情感空白。通过AI技术构建传播模型,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大规模传播事件,为快速响应赢得时间。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的传播路径分析与预警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引导舆论,防止恐慌情绪蔓延,为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互联网对儿童幼年时期的影响,精准教育与引导是AI技术在科普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曹素妨表示:“做好精神的陪伴,AI技术大有可为。针对易感人群的社会心理需求,利用AI技术建立陪伴系统和检测系统,主动生成破迷反伪内容,实现精准推送,能够让科学知识传播更加有效,特别是面对儿童教育,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具体而言,AI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学习行为数据,不断优化推荐算法,确保推送的内容既符合用户的知识水平,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夯实科普工作是从“思想认知”层面筑牢破迷反伪防线,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是从“制度行为”层面划定边界,二者结合才能为AI技术助力破迷反伪工作提供坚实支撑。任福君表示:“科普工作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筑牢理性认知防线的基础工程,唯有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公众才能具备辨别伪科学、抵制迷信的内在能力。要借助AI推进破迷反伪工作,首先要想的深远、界定清楚、准备充足,应用好中国科协等机构的资源库和大智能平台,做好学习借鉴和共建共享。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AI技术在破迷反伪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也要规范技术应用的边界。”
此次专家研讨会的举办,搭建了AI技术与破迷反伪工作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通过“技术实践+专业智慧”的双重支撑,不仅为破迷反伪工作探索出全新路径,更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构建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普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