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4年5月30日 作者:Nicola McCaskill 孙煜(编译) 字体颜色: 字号:[ ]
澳专家:如何帮助家庭成员摆脱邪教

【中国反邪教网2024年5月29日消息,通讯员:孙煜】4月29日,澳大利亚特别广播服务公司网站(SBS.com.au)发表文章,介绍一位母亲在女儿身陷邪教后的无助处境,并请另一位邪教前信徒现身说法讲述邪教内部情形和本质,同时邀请反邪教问题专家就如何应对家人身陷邪教困境给出建议。

邪教向玛利亚的女儿灌输包括其父母在内的外界力量都是邪恶的。原文配图

玛利亚(化名)和数千名其他澳大利亚人一样,担心自己失去女儿。她女儿被招募加入了一个宣称给予她生命意义和归属的组织,但事实却使她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女儿24岁开始参加圣经学习班时,玛利亚感到很高兴。但两年半后,玛利亚告诉记者:“突然之间,我女儿性情大变,甚至放弃了学业和工作,放弃了所有梦想。她变得神神秘秘,常常在凌晨3点回家,凌晨5点又离开。”

玛利亚和家人都是基督教徒,但她认为女儿加入的是邪教而非普通教会。她说:“宗教教育你学会分享,信仰宗教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可以改善性格。”她认为女儿加入的邪教并不尊崇基督或上帝,而是信仰韩国某个教主,并且还蛊惑信徒对亲友撒谎。她甚至发现女儿圣经学习班的笔记,称信徒们的父母都被邪恶势力控制,这个团体正在教育我们的年轻人,“父母都是魔鬼,所以他们注定会与我们作对”。

玛利亚的女儿加入邪教后不久,在一个夜晚消失了。原文配图

“一个身兼基督和母亲双重角色的人物”

卡丽·麦坎琦(Carli McConkey)称她不知不觉陷入了邪教。当时她21岁,刚完成大学学业,前往悉尼参加“身心灵修节”(Mind Body Spirit Festival),希望在人生转折阶段能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然而相反的是,她被一位通灵巫师引导加入一个邪教组织。卡丽表示:“巫师说这是一个万万不可错过的奇妙旅程,将为我提供开启自身潜能的钥匙。”

随着时间推移,重心从自身发展转到了信徒们的过往生活上。到那时,卡丽已经彻底沉迷。在随后13年里,她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这个“新时代教会”(the New Age group),甚至与教友结婚生儿育女。

卡丽·麦坎琦为“新时代教会”奉献了13年光阴。原文配图

最终,卡丽意识到该教会的头目正教导教徒们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里如何生存。她说:“教主开始告诉我们,正如我们所知,世界即将灭亡。我们只有和她在一起,才能存活下来。”

教主成为“一个身兼基督和母亲双重角色的人物”。

同一个邪教,不同的名称

咨询师兼反邪教问题专家拉斐尔·艾伦(Raphael Aron)告诉记者,要将邪教和邪教主绳之以法是非常困难的。

拉斐尔所在的组织“澳大利亚邪教咨询所”(Cult Consulting Australia),曾成功让一些伤害信徒的邪教组织关停,但“仅仅数周后,每个被关停的邪教又顶着别的名目冒了出来,其实就是同一组织”。拉斐尔将邪教定义为“一个剥夺信徒个性、独立性以及自我行事决断能力的组织”。

反邪教问题专家拉斐尔·艾伦称邪教剥夺信徒个性。原文配图

他说,邪教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比如具有一个教主、行事诡秘、会把自己的教义作为唯一真理。他解释道:“信徒就变成教主、大师、体系和组织的奴仆,个性逐步消失,渐渐变成自己意想不到的另外一种人。”

根据澳大利亚邪教信息和家庭支持中心(Cult Inform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Australia)统计,全球邪教有数千种,有打着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幌子的,也有层级森严的传销组织。据估计,澳大利亚的邪教数量从数百个至3000个不等。拉斐尔称,近期源自亚洲的邪教组织在澳大利亚有上升趋势。这些组织发展很快,经常将目标锁定在大学校园内的外国留学生身上。

旷日持久的官司

卡丽最终为“新时代教会”无偿工作了10年。卡丽称,尽管该教最初看起来亲善友好,但她却最终受制于“精神控制和强制操控手段,比如剥夺睡眠,食物断供和与世隔离”。当离开该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这是邪教,她的前老板兼导师就是一个邪教主。

卡丽·麦坎琦在“新时代教会”结婚生子。原文配图

卡丽在出版关于自身经历的书籍后,被该教教主以毁谤罪起诉,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于今年3月结束。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最高院法官裁定,卡丽书写、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是“绝对而且实质上是真实的”,包括卡丽被误导信奉了邪教,以及她被教主虐待。该教主现在是一名注册心理治疗师,他不同意卡丽的说法,并就部分法官判决提出上诉。

卡丽希望警方能对“新时代教会”教主立案调查,以调查其违反现行法律的可能性。她认为,反强制操控相关法律应延伸到包括邪教在内的组织。

绝对折磨

玛利亚努力劝说女儿离开邪教,但徒劳无功。她现在依然不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帮助。

拉斐尔称,当家庭成员陷入邪教时,对其他家人来说就是一种“绝对折磨”。他说:“曾亲眼看到关爱尊敬父母、举止有礼的孩子消失了,真令人痛心。孩子们从此没了来往,也没了联系。”对处于上述情况的人们,拉斐尔有两条建议:“一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与他们保持联系;二是不要评头论足。最后,要找到一个合适时机,对他们表示:‘我们在乎你、担心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