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6月19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今年中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据国家林草局披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些年来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口达到4亿,一度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面积的县,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多亿元。中国现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
尽管中国的荒漠化地区人口极为稀少,但中国人对荒漠化一点不陌生。绝大多数中国人虽然并不生活在荒漠化地区,却曾广泛遭受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影响,这就是沙尘暴。在上世纪后期以来,每年春季沙尘暴都曾屡屡侵袭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甚至还超越国境影响到周边国家,在距离北京仅70公里的河北怀来县就有一块沙漠。荒漠化和沙尘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993年5月5日,一场罕见的强沙尘暴袭击了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广大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能见度最低时为零。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 264人受伤;12万头牲畜死亡失散;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元。2000年春,北京竟先后12次遭到沙尘暴袭扰。这迫使中国政府下定决心治理沙漠,防止沙尘暴。仅2002--2006年期间,对治理京津风沙源的投资就高达568亿元之多。
多年来,中国相继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和《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深化防沙治沙改革,实行严格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
仅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就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这一面积超过了重庆市的面积。经过多年治理,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状况整体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万公顷,沙化土地减少16.9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近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截至目前,中国共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从过去的“沙进人退”转变成“人进沙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坚持荒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走出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沙漠治理之路。在石漠化地区的217个贫困县聘请了12.5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近50万人增收。与此同时,将沙漠治理工程向贫困县倾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别在贫困县安排27.4亿元、40亿元、8.2亿元林业资金。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北方沙区经济林每年产出乾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1/3,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中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赢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赞誉。
恩格贝是中国沙漠治理的典范。恩格贝北靠黄河,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总面积约30万亩。40年来,这里从寸草不生的大漠,变成了植被覆盖率78%、森林覆盖率达到41%的沙漠绿洲。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恩格贝的环境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了340天以上。空气品质逐年提高,恩格贝由此荣获“天然氧吧”的称号,被评为全国“深呼吸”小镇。日本治沙专家远山正瑛也为恩格贝的沙漠治理竭尽了全力。他不仅变卖家产筹集治沙资金,而且还动员7000名日本志愿者前往恩格贝植树约300万棵,他因此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市民”称号和“骏马奖”、荣获联合国“人类贡献奖”。在他去世后恩格贝还为他竖立了雕像,建立了纪念馆。
虽然中国的沙漠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所面临的局面依然非常严峻。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0万平方公里,这些面积加在一起接近全国面积的一半。目前荒漠化防治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更加繁重。
中国治理沙漠下一步将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固沙造林种草, 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沙漠周边,以及生态区位重要、风沙危害重、林草覆盖度低的重点区域,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现荒漠植被应保尽保。同时,将完善法治体系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编制防治荒漠化“十四五”规划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等。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设品质。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履行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中非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与交流,输出我国的经验和技术,助力国家外交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