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1年8月23日 作者:谦言益语 来源:新浪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一文道尽农历七月半的民俗常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传统民俗节日。

    像清末民初在北京地区流传的童谣中就唱到:“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四月四,结伴去逛隆福寺;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六月六,阴天下雨煮白肉;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织女;八月八,阜成门内走白塔;九月九,观菊喝杯重阳酒;十月十,天寒穷人没得吃;冬月冬,北海公园去溜冰;腊月腊,买面割肉过年啦!”这其中的每个节日,都有其人文价值和意义。

    而明日将迎来的中元节,作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是佛道宗教还是民俗文化中,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一下。

    提到农历七月十五,人们往往会先想到民间的俗称“鬼节”。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如果从传统的民俗来说,现在的七月十五其实可以称为“社日”,这是有据可查的。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秋社,即秋收之际,感恩土地奉献的祭祀土地神社之日。《礼记·祭义第廿四》中言:“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道:“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阴阳气盛,孝子感而思念其亲,故君子制礼,合於天道。”社日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悠久最广泛的节日之一,而社日的时间却无定日。据尚秉和先生著《中国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所载“周用甲日,汉用午日,魏用未日。”自唐以后,沿用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至明清之际,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并。

    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宗教的道教,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道教有“三元说”,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水官解厄。地官大帝全称是“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亦称为地官、清虚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由元洞混灵之气、结黄之清凝结而成,掌管五岳大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中元节是祭祖报恩的节日,民间会在路边献祭,孔尚任《节序同风录》中记载:“各家门外,沿路插香,曰路香,燃灯曰地灯。”

    更为巧合的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正好是结夏安居的圆满日,称佛欢喜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按佛制的戒律,僧团自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期间要结夏安居。七月十五日为解夏之日,僧众经此三个月精进修行,多有证悟,称此日为佛欢喜日,并以大目犍连尊者救拔堕入恶道的母亲为缘起,为解一切众生之倒悬,举办盂兰盆法会,超度历代宗亲及幽冥众生,中国佛教界将此日称为“僧宝节”,都会举办各种大型的超度和纪念法会。

    “祭祀土地、祭祖孝亲、报恩超度”这三个关键词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节日主题。

    对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神州大地来说,各地过七月十五的风俗形式上差异还是很大的,网络上搜一下各地七月十五民俗,就可以搜到一大堆,但总括而言,都集中在“焚楮度亡”这一目的上了。

    楮,是古代祭祀时用来做冥币的纸,焚烧前还要装在一个纸糊的袋子里,称为“化袱包”,袱包外面要像写快递单似的,按照一定的格式填写收者姓名。行文应竖写,右起顶上写收袱包人地址;中间写姓名与称呼,一般是写三代先祖的姓名,男性尊为“考”,女性尊为“妣”,姓后名前写个“讳”字。袱包左下方写落款,添上“享用”二字。袱包单必须由小孩子用毛笔来填写,这其实就是个家族教育的形式,一是让孩子记住祖先名字,有血脉家族上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再就是练习好书法,字正则心正。

    在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七月份姥姥要给外孙外孙女送羊。以前是送活羊,后来送面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送羊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从小要孝顺母亲,称为“赠羊寓教”或者“赠羊寓孝”。

    还有些地区流传有“化生祝子”的风俗。这是自宋朝流传至今的民俗,七月十五前后,左邻右舍互送玩偶,祝福没有孩子的家庭早早生育,延续香火。收礼的人家,要表示感谢吧,也得送点什么,这样礼尚往来,邻里关系自然结交得更好。

    “燃灯祈福”是七月十五标志性的民俗活动。据《史记》记载,西汉汉武帝时候就有了用点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惯,一代代传下来。“一灯能灭千年暗”,灯既象征着智慧光明,也象征着生命之火。衷心希望每一位读到此文的朋友,能够从这些民俗节日中体会到历代贤哲们的良苦用心,正念体会与传播正确的民俗文化常识,让传统文化不要被物欲的洪流带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