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8月11日 作者:陈友冰 来源:国学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上海豫园

  第二编 中国十大名园

  六、上海豫园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区仅存的明代园林。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侍奉其父而建造,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鸟瞰

  (一)建园历史

  豫园是明嘉靖年间潘允端为侍奉其父——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豫园记》)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前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当时豫园总面积约三十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园内有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代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因建园时日久拖,其父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退隐享乐之所。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园中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

康熙四十八年上海士绅建造的东园(内园)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广袤,号称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道光年间(1821-1850)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上海商业则发展较快。上海道遂通令将豫园由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之处,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鸦片战争期间,豫园迭遭破坏: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豫园“风光如洗,泉石无色”。咸丰五年(1855)上海小刀会起义,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在与李鸿章淮军和华尔洋枪队激战中,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皆遭损毁。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请洋枪队入城防守,豫园又作兵营,“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建造西式营房。

上海小刀会城北指挥部:豫园点春堂

  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光绪元年(1875年),豫园内有豆米业、糖业、布业等21个工商行业设立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旧有古迹日趋湮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将全园分为四大景区,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多为名家手笔。1959年豫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豫园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

  解放后,豫园得到妥善保护。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修复后的豫园大门从原东面安仁街迁至园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为园外景点外,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恢复了秀丽典雅的名园风貌。1961年9月,豫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外各方人士喜爱的游览参观娱乐场所。但限于当时财力物力,玉玲珑景点虽恢复了玉华堂、会景楼等建筑,但园林仍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

  “文化大革命”期间,豫园又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明代环龙桥被拆除,周围的曲池被改建为防空洞,古园林格局遭损。文革后又开始修复:1982年共计完成大的和较大整修项目23项,零星小项目上百项;1986年3月,又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园,恢复包括玉玲珑、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周围景点,重建青石环龙桥,扩大水面,修建积玉假山、浣云假山、玉玲珑照壁和百米积玉廊。修复内园古戏台,并新建两侧双层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戏台,建筑宏敞,藻饰精美,画栋雕梁,使豫园增添了一个环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点。古园林专家陈从周题名为“曲苑”。

  (二)主要景点

  豫园的面积有两万平方米,其布局曲折、亭、台、楼、阁、假山、池塘共30余处。按其主体建筑,可分成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1、大假山景区  入园第一景区,包括大假山、三穗堂、仰山堂、卷雨堂、游廊等景点。

 

  大假山 位于豫园西北角园门附近,以浙江武康黄石叠成,高约12米,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是400年前的遗物,享有“江南黄石假山之冠”美誉。对其建造特点,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来,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

  大假山与周围环境的处理,也显出造园家手艺的高妙:一是林木。大假山上及周边林木葱茏,使大假山增添许多自然清新气息;二是水体。大假山的山水交接处及曲桥处理都恰到好处;三是建筑。亭台的体量和设置,巧妙地烘托了山势,也担负起游人休憩、赏景等功能。

  大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大假山是全园最高点,相传当年也是上海的最高峰之一。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昔重阳节时,游人来此登高望远,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大假山

  三穗堂 位于豫园正门处。明代为乐寿堂,园主潘允端等在此听戏之所。据潘允端《玉华堂日记》,这里几乎是“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各地戏文子弟和士大夫家乐竞相争艳斗奇,不仅有吴门子弟演唱的昆山腔,并且还有七阳、余姚、太平等地艺人演唱的地方戏曲声腔,五方之音,汇于一堂;从雏伶、小肠的拍手清唱,到梨园艺人的整本大戏。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园时在原明乐寿堂旧址上重筑,作为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取名为“三穗堂”。“三穗”出典于《后汉书•蔡茂传》中“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三穗堂为歇山式建筑,屋顶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屋顶出檐部分造得呈现向上仰翻的曲线形状,作用有两点,一是为了缓冲雨水急骤下流,二是采光。堂内中堂张挂着现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明代园主潘允端的《豫园记》,梁上高悬着“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扁额。厅堂正门的八扇隔窗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生动地点出了堂名“一稻三穗,丰收在望”之意。抱柱上有两江总督、太子少保陶澍题写的一联:“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三穗亭内有一联:“山墅深藏,峰高树古;湖亭遥对,桥曲波皱”。三穗堂南有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外景点。

三穗堂

  仰山堂 卷雨楼 位于三穗堂后面,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这是一座飞檐翘角两层楼阁,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堂为五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望大假山,池中倒影可鉴,仰山堂以仰山名,有两层语义:一层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绝佳处,这里的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典出《诗经》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暗指园主对德行高尚者的仰慕之情。卷雨楼卷雨的出典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取自王勃《腾王阁序》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意思是在蒙蒙细雨中登上卷雨楼观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见,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仰山堂 卷雨楼

  萃秀堂 大假山景区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大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乾隆二十五年(1760)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庆十八年(1813)由西园庙产转属豆饼业公所,并经过大规模修葺。建筑构件精粹,优雅峻洁。成为文人雅集和接待来沪贵宾的重要场所:光绪五年(1879)5月21日,上海道刘瑞芬在此宴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1922年11月13日,上海学界名流在此宴请来沪造访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夫妇。

  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萃秀堂

    荷花池 元代铁狮 美人腰 荷花池在仰山堂和大假山之间,在仰山堂隔荷花池观山景可称为豫园一绝。仰山堂东侧是游廊,为登临大假山必经处。游廊前有对铁狮子,它铸于元代,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铁狮原置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仓库内,修园时移置此。这对狮子左雄右雌,雄师左蹄踏球,象征权利和威严,雌狮踏着小狮子,象征子嗣昌盛。游廊西侧墙上有“武举夺魁”砖雕和“梅妻鹤子”泥塑。廊中有一太湖石,高2.3米,亭亭玉立,名“美人腰”,似美人柔腰顾盼,遮住了前面景物,乃造园抑景,产生含蓄美的艺术效果。

游廊中太湖石“美人腰”

  2.万花楼景区

  主要有万花楼、鱼乐榭、亦舫、两宜轩、复廊等景点。

  万花楼 花神阁遗址,改建西园后称“万花深处”,西园胜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饼豆业公所重建,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后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仅存一楼。1950年后恢复“万花楼”名。

  楼上有一幅对联:“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开柳眉月朗风清”,另有一联曰“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皆点出了这一区域以花木为主题的特色。楼下四角雕有梅兰菊竹。万花楼回廊的挡板上刻有木雕作品,称为“暗八仙”,即是八仙手中所持的法器,分别是吕洞宾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韩湘子的宝箱,曹国舅的擅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鱼鼓,何仙姑的荷花。楼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槛,三步一折,五步一弯。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庭院四周遍种花木,其中有两棵古树,右边是银杏树,相传为建园时院主人亲手种植,有400多年历史;左边一棵是广玉兰,也有近200年的树龄。

万花楼

  鱼乐榭 复廊 鱼乐榭为跨于溪流之上的小榭,取名于庄子与惠子之间是否知鱼之乐的辩论,蕴涵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鱼乐榭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鱼乐榭是豫园的园中园,小巧玲珑,小中见大,虚实相映,在园林空间处理上采取了分隔方法,在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二条。两条皆可行人,故游廊被称为复廊。这复廊南宽北窄,据说在古代男人走南边,女人只能走北边,体现了男尊女卑苏州沧浪亭、怡园和上海豫园皆有复廊。豫园复廊长度仅12米左右,但在空间的划分和景观的组织上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面上分别联系了会心不远、万花楼和两宜轩三个建筑物,使之相互结合的很紧凑自然。通过复廊及跨越山溪的白墙,把仰山堂前的大假山与点春堂之间的庭院划分成性质不同的三个空间。复廊平面三折,变换着游人视线的角度。复廊中间的实墙上开了一些形状各不相同的大漏窗,透过漏窗看园景,似有可望不可即的视觉效果。复廊中间墙上开设形状不同的漏窗,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匠心独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典出《世说新语》:梁简文帝游华林园,对侍游的大臣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鱼乐榭

复廊

  亦舫 两宜轩 亦舫位于萃秀堂东墙外,为一座陆地船厅建筑,宛若船泊水中,颇有舟楫容与之感。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乾隆年间重修豫园时三只石舫皆临水而建,后来均坍圮,此亦舫系后增建。说是舫内金砖铺地,其实是指其色泽金灿的黄石。“金砖”为清代制作,由官府督造,其用料精细,殊为珍贵。

  两宜轩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复廊东有小轩,“观山观水两相宜”,故名两宜轩;

亦舫

两宜轩

  3、点春堂景区

  从万花楼向东,过龙墙月门,便到点春堂景区,主要有点春堂、打唱台、古井亭、快楼、和熙堂、静宜轩、听鹂亭等景点。

  点春堂 地处豫园东侧,是一所五开间的大厅,建于清道光初年(1820),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明清时期,园林同昆曲关系密切,当时文人绅士喜欢在点春堂内看戏文,根据自己的喜爱挑演员点剧目,所以“点春”又有这层意思。

  点春堂现为仅存的小刀会起义遗址。咸丰三年(1853),上海小刀会起义,小刀会领袖之一、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设城北指挥部。从1853年9月到1855年2月,小刀会建立的“大明国”,曾在点春堂设立官署。当年民谣云:“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欲投小刀会,来到点春堂”。点春堂因此而扬名。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作为小刀会历史史迹陈列室对外开放。现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点春堂现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堂宽五间,高敞轩昂,为单檐九脊无顶,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与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木结构承重墙,木门窗。整幢建筑建于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外二圈组成,柱形都是圆形直柱,内外柱的柱径均相等。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点春堂上的金字大匾,笔法苍劲,刚柔并济。朱红大柱、宏大斗拱和深远的出檐,均给人以雄壮有力的直感。堂内现存有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观剑图〉和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墨包空廓,心源留粹精”,歌颂小刀会起义军。此外,堂内还陈列着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点春堂

  打唱台 为点春堂对面的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宴请演唱和岁时祭供之处。其建筑小巧别致,舞台建筑平面为“十”字形,砖石基础。打唱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台两侧有副台,台上设屏风间隔前后台,屏风两侧的上下场门宽70厘米,另有石柱十二根。戏台的四面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台正中壁上张贴郭沫若1961年游览豫圆时写下的歌颂小刀会的诗句:“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打唱台

  快楼 和煦堂 豫园快楼,实际上是一座亭阁,筑于“点春堂”东南一座朵云状的湖石假山“抱云岩”之上,形象甚为显露,比例得体,玲珑剔透,假山水石缭绕,洞壑深邃。充分表现出江南园林建筑之秀美。快楼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快楼是点春堂景区的制高点,远处望去,状若云中楼阁;登高而望,心旷神怡,心胸为之一快,故得其名。登快楼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下面延爽阁画栋垂檐,精致错落。内有一楹联:“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云峰。”联意为,登此楼,曲折的栏杆可以通往遥远的沧海明月,凌空的飞檐可与松江的“九峰三泖”相连。

  和煦堂位于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堂内正中悬一联:“翰墨姻缘旧,烟云供养足”。抱柱上另有一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和煦堂与点春堂隔水相望两个堂名承上启下,点出了园里的风景主题。

和煦堂

快楼

  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体飘逸洒脱。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

  点春堂北有藏宝楼,上下各5间。东有静宜轩、听鹂亭,周围绕以花墙,自成小院。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景,早已毁弃。

  4、会景楼景区

  会景楼景区是豫园的主要景区,由会景楼、九狮轩、三曲桥、积玉水廊等景点组成。

  会景楼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顾名思义是美景汇集的地方。登上会景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会景楼是以水景为主体的区域,会景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许多树木,景色宜人。站在会景楼观景,物景两望,情意绵绵,顿时使人诗意盎然,“精驽八极,心游万仞”。楼上有两江总督、太子少保陶澍题写的一联:“曲槛遥通沧海月;虚檐不隔泖峰云”。

会景楼

  九狮轩 位于会景楼西北,1959年重修豫园时,拆去民宅,凿池垒石,池北筑轩,名“九狮轩”。九狮轩是一敞开式建筑,面临大池,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游鱼和荷花。轩西有一片杉树,高耸挺拔。轩东修竹万杆,满目青翠,饶有野趣。据说九狮轩立有九个狮子,谁能找到全部九个狮子,一定能借着九狮之威,心想事成,一切遂愿。今已不存。

九狮轩

  积玉水廊 位于会景楼东,倚豫园东围墙,积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有一石叫“积玉峰”而得名。积玉水廊临曲池,前半段筑于岸上,后半部架在水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积玉峰立于廊间,峰以积玉命名,意谓峰是由无数的美玉堆砌而成的。积玉峰玲珑剔透,1956年移到豫园。漫步廊中,逶迤曲折,举目四顾,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富有诗情画意。池西及玉华堂前后,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

积玉水廊

  会景楼、九狮轩、积玉水廊以及玉华堂皆毁于清末,1986年3月,整修豫园时重建。

  5、玉玲珑景区

  主要有玉字景区(包括玉玲珑假山、玉华堂、白玉兰、堂东有积玉峰、积玉廊)、得月楼、绮藻堂(百寿楼)、藏书楼等

  玉玲珑 玉玲珑位于豫园中部玉华堂前,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其余两块为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传说宋徽宗搜罗天下奇石,行程万里,运往开封兴建名园“艮岳”。有的中途流失,为私人所得。据说玉玲珑就是当年花石纲的漏网遗物。玉玲珑入园时,石身上还刻有“玉华”两字,意思是说此石是石中精华。玉玲珑在会景楼东庭院内已屹立400余年未曾移动,奇石色青,高约1丈余,重达万斤。石棱似朵云突兀,玲珑剔透,通体成万窍灵通。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甲品。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玉玲珑后有照墙,墙上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据记载,玉玲珑以前镌有玉华二字,因天长日久,风华雨溶,字迹逐渐没了。

玉玲珑

  玉华堂 原为潘允端书斋,据说,潘允端十分钟爱玉玲珑,为了便于随时观赏,特意正对玉玲珑建一书斋,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二字命名为玉华堂。玉华也有取玉中精华之意。清道光年间重建,改名为香雪堂。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机炸毁。1959年重建,仍名玉华堂。堂内现按文人书房布置,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家具。堂上扁玉华堂三字用明代文征明的字迹合成。堂内家具具为仿明代之物,摆设一如明式陈式。玉华堂前有两珠白玉兰。

  玉华堂东有积玉峰和积玉廊,玉玲珑景区从引玉洞门入玉华堂、白玉兰、玉玲珑、积玉峰、积玉廊,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景区的精华,所以玉玲珑景区又称玉字景区。

玉华堂

  得月楼 绮藻堂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龢有一副描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楼上另有两副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前者为两江总督陶澍所撰。

  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内装潢美观,别具一格。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玉玲珑之西为,楼近荷花池,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楼南北屋檐挂有扁额,其南是皓月千里,北是海天一览。

  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有“织亭”。“织亭”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月府砖刻。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业公所为纪念古代纺织家黄道婆而建。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

得月楼 绮藻堂

  藏书楼 位于得月楼南,又名书画楼。是上海画派的发祥地。清光绪年间建,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设豫园书画善会,,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现楼上辟为海派书画陈列室。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藏书楼

  6、内园景区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内园面积仅2亩余,但十分精致,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内园景区主要有有静观厅、延清楼、观涛楼、可以观、耸翠亭、九龙池、船厅、古戏台等景观。

  静观厅 亦称“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静观之名,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静观厅为歇山式建筑,屋顶有硕大岳飞战金兀术塑像。厅进深3间,堂面阔5间,造得雕栋画梁,轩昂高敞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堂正堂高悬两块扁额,其一曰“静观”,其二曰“灵昭停峙”。内园原来是城隍庙的花园,因此厅堂题额自然存在道教意蕴。前者认为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能认识自然万物的发生和变化的根本,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后者大意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劝人从善。

  静观厅对面是座假山,奇峰林立,堆叠多姿。正面一块大石如寿字,其它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据说静静观之,能辨出100多种动物形象。石峰间有许多百年古树。

  厅东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曰九龙池。池内砌湖石,东西两壁隙间中藏4个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4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两侧曲廊回绕,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树荫蔽日,修竹潇洒挺拔,环境幽深,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静观厅

  观涛楼 可以观观涛楼俗称望海楼,又称“小灵台”,位于静观大厅西南侧,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整座楼的建筑没有采用一个铁钉子,但却非常牢固。清时为城东最高建筑物。楼朝东而建,相传登此楼亦可见到黄浦江,故曰:“观涛”。昔年在此登高可观赏“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

  “可以观”位于静观大厅东,小型方厅,精致幽静,炎夏时分外凉爽。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五块石碑,记载内园历史。可谓“小厅可以观,别有新天地”

观涛楼

  还云楼 延清楼 耸翠亭 还云楼、延清楼面对静观大厅,东西相连,为串楼形,并可通向“观涛楼”和“船厅”。“还云楼”内有横匾“还云”,为清末上海名绅姚文燮题识。还云楼原为上海钱业公所产业。虽然整个豫园和内园屡遭战火破坏,而“还云楼”却总是幸免遭劫,

  “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的假山上。“耸翠亭”为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有一匾“灵木披芳”。

耸翠亭

  古戏台 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双戏台。戏台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因市政建设搬迁,一迁嘉定汇龙潭公园,另一移至豫园内园。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戏台7米见方,台柱高约2米。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顶部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符合声学原理,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戏台对面设贵宾嘉座,均为清代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共有200个座位。环境典雅,古趣盎然。享有“江南园林第一台”的美誉,戏台前的院落中,有一块特大京砖,这是浙江嘉善古典砖瓦厂特意为古戏台烧制的,重近一吨,堪称京砖中的榜首。

豫园古戏台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陈从周《说园》、周雄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周武忠《园林美学》、罗哲文等《中国名园》、相关园志、陈友冰《应用美学》,互联网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