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7月28日 作者:陈友冰 来源:国学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左宗棠家书

  左宗棠家书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谥文襄,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平定同治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自幼聪颖,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阅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奠定了坚实的经世济用的知识基础。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他的二兄左宗旨高中第一名,即解元。传为佳话。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屡试不中,于是他放弃科举,“绝意仕进”, 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地理舆地、兵法。时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他目睹时艰,在其居室为联自励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间在曾有知遇之恩已故的两江总督陶澍家当塾师八年,教授其七岁幼子陶桄,直至其长大成人,并将长女长女左孝瑜嫁于陶桄为妻。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长沙朱文公祠开馆授徒,时年三十八岁。女婿陶桄跟随来到长沙,仍然随他学习。其间陶澍的女婿也是左宗棠的密友知音、晚清名臣胡林翼数次写信向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危急之际,隐居读书的左宗棠经不住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全盘策划,使得太平军围攻3月而不下,只得无奈撤围。咸丰三年,清廷将张亮基调任代理湖广总督。左宗棠因防守湖南有功,得旨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左宗棠随张亮基离开长沙,赴武昌湖广总督衙门,仍作张亮基幕僚,助张筹划军事和吏治。同年张亮基奉调补山东巡抚,吴文镕接任湖广总督,左宗棠辞归湖南。咸丰四年3月,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四面楚歌,全省烽烟四起,局势危急。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再入湖南巡抚幕府。此时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骆秉章用人不疑,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湖南政局终得转危为安。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所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正由此而来。咸丰六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咸丰八年骆秉章奏保左宗棠,说他运筹有功。诏赏加四品卿衔。从咸丰四年直到咸丰十年,六年之间,左宗棠一直专心于湖南军事。但左宗棠由于长期大权在握,在指挥军事的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因而招致多人忌恨。咸丰十年推荐刘蓉取代他做幕僚,请求发给公文,赴京参加会试。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补授浙江巡抚。率楚军与法国军人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李世贤大军鏖战,先后攻陷金华、绍兴、衢州等地,同治二年(1863)因功升闽浙总督。因时为浙江巡抚的曾国荃正在攻打天京,不能到任,由左宗棠兼代理浙江巡抚同治三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同治四年左宗棠率军击退太平军汪海洋部,福建战事平息;同治五年(1866)2月歼灭李世贤部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黄沙障战役结束,江南太平军余部败灭。左宗棠回到福州以后,左夫人周诒端率家人来到福州。左宗棠自从咸丰九年(1859)离家以后第一次与家人团聚。同治六年1867年,奉命为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镇压了陕甘回民暴动。因战功赏加一骑都尉世职,协办大学士。光绪元年乙亥(1875)清廷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使击沙俄阿古柏。第二年,时年六十五岁的左宗棠“老怀益壮。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从甘肃酒泉带着棺材进军哈密,表示要与沙俄决一死战。在随后的征战中节节追击,迫使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历时15年新疆战乱遂告平复,左宗棠因功封为二等侯。慈禧太后甚至发布上谕:“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
  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图长治久安。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当年秋,清廷授左宗棠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年,七十三岁左宗棠因目疾增剧,疏请回籍调理。第二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清廷赐治丧银三千两,赏太子太傅衔,谥“文襄”。 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的墓地,在湖南省长沙县跳马乡杨梅河白竹塘。左墓在1975“农业学大寨”中被毁。当时村里要修桥,有人说左墓有很好的石料,就挖开了墓。据当地农民回忆,左宗棠当时“看起来与活着时一样”,大概1.6米高,辫子有尺把长,一见风,皮肤就慢慢变黑,后来腐烂了。他墓里面“没什么东西”。当地农民在山上另挖了个坑,把左宗棠的尸骨藏起来。后来重修,才把遗骨葬到原地。左宗棠的祠堂“左文襄公祠”,上世纪50年代被改成工人文化宫。

湖南长沙县左宗棠墓

  左宗棠一生行径,也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富有争议。有人指责他残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和西北回民起义。在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中,左宗棠制定“剿抚兼施,以剿为主”的方略,首先要对“逆回痛予剿洗”、“痛加惩创”,并为了替被回族反叛中被屠杀的汉族报仇,对回民进行报复性屠杀。因此就有了大量对回民无分别的杀戮。尤其是在诱降后,对放下武器的回民集体屠杀。在西宁,左宗棠曾下达过见回“格杀勿论”的命令。所以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称之“左屠夫”。
  但近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史学家都认为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的近代化上俱做过巨大贡献的历史名臣。尤其是在抗击外国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开发建设新疆上具有丰功伟绩。
  左宗棠最伟大的功绩是抗击沙俄,收复新疆。同治三年(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市建立清真王政权;同治十年(1871)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占领现今中国疆域六分之一的国土。也是在这个时候,光绪元年(1873),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他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左宗棠则力驳李鸿章,他认为:如果丢失新疆,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鲸吞,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到时中国边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减,反而会大大增加。从全局来看,不战而丢新疆的后果,对内必将严重有损国威,丧失民心;对外也必将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不利于海防。以李鸿章的主张乃是误国,绝不可行。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为左宗棠所说服,对其全力支:“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下惠子孙万代,请陛下决策。”于是光绪皇帝和摄政的西太后下诏:“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新疆。同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踏上了西去的征程。次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展开收复新疆的战斗。他“舆榇出关”,也就是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进驻哈密,准备以死相拼。光绪二年(1876)8月上旬,刘锦棠、金顺二部清军从阜康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出奇制胜,迅速于18日收复乌市。左宗棠命刘锦棠部驻守乌市,并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命金顺挥军西进。昌吉、呼图壁及玛纳斯北城之敌闻风溃逃。11月6日占领玛纳斯南城。1877年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三路并进:刘锦棠部自乌市南下攻达坂;张曜部自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巴里坤,至盐池与张曜部会师,合攻辟展、吐鲁番。阿古柏见大势已去,5月下旬于库尔勒服毒自杀。阿古柏长子伯克R26;胡里于喀什噶尔(今喀什)称王,企图在英俄庇护下负隅顽抗。10月,刘锦棠部以破竹之势,驰骋2000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12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伯克R26;胡里、白彦虎等率残部逃入俄境。光绪四年(1878)1月2日,清军攻克和田。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这是晚清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伟大胜利,也是左宗棠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摄政的西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收复新疆前后,左宗棠同时也在林则徐之后为巩固边疆、开发新疆做出了卓越贡献:
  光绪四年(1878)收复南疆八城后,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1882年左宗棠再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清朝政府同意后,时任新疆巡抚的刘锦棠,制订了建省的具体方案。省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下设镇迪道、伊塔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及以下设府、厅、州、县。伊犁仍设将军府,但不再统帅全疆的军政事务,政治中心移至迪化。1884年11月16日,户部奏请添设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人,除刘锦棠任巡抚外,又调甘肃布政使任新疆布政使。从此,新疆省正式建立,其行政区划一直延续至今。

  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其功绩遗泽至今。早在屯兵哈密之时,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光绪二年一年就收获粮食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左宗棠还对西北的生态环境非常关注。据《甘宁青史略》卷二十二载:“安定(今甘肃定西)早寒,草枯木凋,村农纵火,山谷皆红。左宗棠见之,问知县,以烧荒对。”放火烧荒,是古代刀耕火种畲田的陋习,通过焚烧草木植被,殃及飞虫鸟兽,无非获得一些草木灰作肥料而已,其代价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的流失。烧荒尤对干旱少雨的甘肃中部地区危害最烈。左宗棠说:明代因为鞑靼经常犯边,明军出塞纵火,使鞑靼骑兵无水草可恃,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已承平,安能用此?“况冬令严寒,虫类蜷伏,任意焚烧,生机尽矣,是岂仁人君子所宜为?”遂自安定大营出示严禁烧荒,并通令陇东南及宁夏所属一体遵行。有力保护了安定一带的生态。另外,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清代诗人肖雄有一首诗,专为咏颂“左公柳”而作:“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的同乡及暮僚杨昌浚,应左之邀赴疆,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据说,左宗棠听此诗,不禁“掀髯大笑”。对此,长期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前共和国副主席王震有着深刻的体会。1983年8月,王震对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说:“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办洋务的人也有所不同,有些是爱国的,有些是卖国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就不能和左宗棠相提并论。曾国藩、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左公在福建办船政局,在甘肃办织呢厂,在新疆的屯田,客观上还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左宗棠一生有功有过,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史学界最近作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对左宗棠做出了正确,客观的评价。这对海内外影响都很大。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阿古柏是从新疆外部打进来的,其实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
  左宗棠在督办福建军务任上,也同样表现了坚决抗击外敌入侵的爱国精神: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正月,黑旗军和恪靖定边军先在镇南关得胜,然后以一千多人死亡的代价击退法军,夺取了谅山。此事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垮台。法国引为奇耻大,辱向越南法军拨款五千万法郎支持对华作战。中国方面则以台湾、越南两头应对,精疲力尽,刘永福部“所存不过五百人,多方募集不过千人,攻守两难,进退失据”。而朝鲜的甲申政变使得中国更欲快速从越南抽身。于是在法国驻华公使赫德的周旋下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时的李福暂定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左宗棠得知后,大骂主持签约的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道刘璈罪行十八款,使他们失去兵权并丧命。左宗棠悲愤交加,一个月后即在福州病故。
  李鸿章左宗棠也和李鸿章、张之洞一样,是近代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为当时的洋务派领袖之一。就在两江总督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两湖总督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同时,作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也在福建马尾创立船政局监造轮船,近代中国第一批实体工业的先驱者,同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左宗棠同时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并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在战胜阿古柏,收复新疆战斗中起了巨大作用。左宗棠还在西安开设书局,刊刻经籍,经费从他自己的养廉项下拨付,进驻兰州以后,从书论中采取有关吏治的文章,编成一本书,题为《学治要言》,颁示所辖各地官员,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廉政教育。
  左宗棠的一生在晚清就得到极大的尊重。《清史稿》称 “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他书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后,将他视为奇才。并与左宗棠结为亲家,将年仅五岁的唯一儿子陶桄,许给左宗棠为婿,足见他对左宗棠的器重。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认定“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年过花甲来、日无多的林则徐对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多年后,左宗棠就是带着林则徐绘制的地图踏上远征新疆的漫漫征程。临别时,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将这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晚清名臣胡林翼曾极力称赞说左氏“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的一道奏疏中评价左宗棠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梁启超更是认为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清朝学者在著作中曾将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位同时代的湖南名人做一比较:“左文襄佐骆文忠,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

左宗棠与“左公柳”

  左宗棠现存家书家书约五十六篇,由于长兄左宗棫、母亲余氏、父亲左观澜去世时左宗棠分别为12岁、16岁和19岁,皆在家读书,所以在外的家信主要是在这以后给妻子周诒端,二哥左宗植和长子左孝威,次子左孝宽的,旁及亲属癸叟侄和三子左孝勋等。给妻子周诒端、二哥左宗植的书信涉及从在禄江书院教学、陶澍、曾国藩幕中,平定太平军、闽浙总督任上兴办实业,直至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和收复新疆和中法之战整个人生历程。其中对太平军占领区的民生凋敝,如何看待兴办实业、借外债、平定外患、治理新疆的方略,皆可见这位历史名臣对亲人告知的真实想法,已补正史之不足。由于左宗棠长年在外,公务繁忙,家书便是他教育子弟的主要方式,主要内容涉及读书目的、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如何读书,如何自立自强诸多方面。
  关于读书的目的。左宗棠强调耕读为本,他并不赞成单纯为了科名而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明理。他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读书最为要紧,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若徒然写一笔时派字,作几句工致诗,摹几篇时下八股骗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究竟是什么人物?”
  关于立志,左宗棠教育几个儿子说:“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命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子,父母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断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 
  在读书的方法上,他讲究读书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践行;要做到“三到”:“读书要眼到,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过”。
  左宗棠注意教育子女自立自强,不遗财货与子女。他对二子孝宽说:“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让儿子对自己的未来早作打算。还说:“仕宦而但知积金遗子孙,不过供不肖之浪荡。”他希望后代能逆境成才,自立成家:“我功名事业,兼而有之。岂不能增置田产以为子孙之计,然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蕴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
  左宗棠特别注意教育儿子做人低调,莫以家庭地位骄人,莫学流俗纨绔之气。他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尔曹学业未成,遽忝科目,人以世家子弟相待,规益之言少入于耳,易长矜夸之气,惧流俗纨绔之气,将自此而开也。”要求三子孝勋“尔勿以此妄自矜宠,使人轻尔”“尔两试幸取前列,然未免占寒士进取之路,须自忖:诗、文、字三者,真比同试之人何如,不可因郡县刮目,遂自谓本领胜于寒士也。”他要求儿子勤勉节俭,审言慎行:“尔年轻学浅无阅历,凡事以少开口莫高兴为主。记之!记之!”
  左宗棠的后人比起曾国藩、李鸿章的后人没有什么名臣高官,倒是出过不少学者名医:长子左孝威以父荫为兵部主事,年仅27岁即早逝,次子孝宽一生为医,无什么影响;三子孝勋继其长兄承父荫为兵部主事;只有幼子孝同(1857-1924) 字子异,官至江苏提法使,甲午战争时,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左孝同总办营务,做过贡献。左宗棠有五位孙子,唯有左念恒官至杭州太守。但第四代后多专家和名医。如左景鉴是著名外科专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奉命入渝筹建重庆医学院,与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并称为中国外科的“四把刀”。 “文革”时,左景鉴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去打扫厕所。有好几次,他扫着扫着,来人通知让他赶快换衣服,北京的首长要做手术,“飞机在那里等着”。另一位曾孙左景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所创造的左氏定律,至今是化工防腐处理的一个重要定律。1983年8月,时为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左景伊邀至自己家中,对左宗棠在新疆的贡献作出高度评价,还将个人珍藏的《左宗棠年谱》送给左景伊。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是外科专家,1994年,蒋经国之子章孝慈到北京求医,为他做手术的就是左焕琮。左景鉴的大女左焕琛是是影像医学及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左氏后人中,还有一位旅法华裔汉学家左景权,在敦煌学方面颇有成就。

  一、致孝威、孝宽
  【原文】
  孝威、孝宽知之。我于二十八日开船,是夜泊三汉矶,廿九日泊湘阴县城外,三十日即过湖抵岳州(1)。南风甚正,舟行顺速,可毋念也。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2)尔等虽小,当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为尔等言之。惟刻难忘者,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恐日复一日,将求为寻常子弟不可得,空负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间思及,辄不成眠。(3)今复为尔等言之。尔等能领受与否,则我不能强之,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头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朦胧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4)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自。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
  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5),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6),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7)。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著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功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8)。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宽今年十四,转眼就长大成人矣。从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乡村子弟之佳者否?试自忖之。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命我读书,延师训课,(9)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得起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10),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自,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不可因循苟且(11)。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12),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13)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14)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15)。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孝威气质轻浮(16),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视听言动,无非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屡经谕责,(17)毫不知改。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18)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玩耍,便觉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见人好处,不知自愧,真不知将来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时常训督,未见悛改。(19)我今出门,想起尔等顽钝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尔等如有人心,想尔父此段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我不在家,尔等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可也(20)。
  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今年以我北行之故,亲朋子侄来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误功课,闻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者又去月余矣!若夏秋有科考,则忙忙碌碌又过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谕尔: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功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阅。如先生是日未在馆,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后菜园,不准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出外,亦须速出速归。“出必告,反必面。”(21)断不可任意往来。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引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22)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向取。

  【注释】
  (1)“三汉矶”句:此句是叙北上赴京应举的行程。三汉矶位于长沙市北湘江之中;湘阴县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北60公里,南滨洞庭湖。湖:即洞庭湖。左宗棠北上的路线即由湘阴县城乘船穿过洞庭湖到达岳州(经岳阳市),再由岳州渡长江北上经湖北往北京。
  (2)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这次赴京参加会试,不是我本来的志向。
  (3)夜间思及,辄不成眠:深夜想到你兄弟俩读书时的种种表现,我总是着觉。辄(zhé):总是,就。
  (4)经传精义奥旨:懂得儒家典籍精深的意旨。经:指儒家《诗经》、《礼记》等经典;传:诠释儒家经典的权威之作,如杜预的《春秋左氏传》、朱熹的《诗集传》等。
  (5)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对于“虚字”要审视它在句子中的关联作用,对于“实字”这要理解它所包含的意思。虚字:即古汉语中的虚词,如“与”、“矣”等关联词、助词、叹词等;实字,即即古汉语中的实词,如“余”、“天”、伟“等代词、名词、形容词等。
  (6)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这里指的是如何阅读和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的文意,还有联系另一部分与此内容相近者来理解。章:章节;部:部分。
  (7)时复思绎,乃为心到:反复的思考,这才算是读书用心了。思绎(yì ):思索寻求;绎:抽出,理出。
  (8)勾当:活计、事情。
  (9)延师训课:延请老师,开课授徒。旧时教学皆为私塾,由家族或家庭延请一位老师,给家族或本家子弟授课。
  (10)斥詈者:被责骂的人。詈(lì):骂。
  (11)因循苟且:敷衍塞责。出自宋代吕祖谦理学家《答潘叔度》:“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12)歆动羡慕:欣喜动心,也想如此。歆(xīn):欣喜之状。
  (13)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陶侃说:“圣贤大禹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平凡人更更要珍惜每一分光阴”。寸、分:长度单位,一寸等于十分。陶桓公:东晋大臣陶侃,陶渊明曾祖父,因战功任侍中、太尉,都督荆、交等八州军事。他勤慎吏治,四十年如一日,造船时竹头木悄都储藏备用,常勉人惜分阴,为人所称道。卒,谥曰“桓”,世称“陶桓公”。
  (14)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韩愈说:“勤奋才能使学业精深,而贪图嬉闹则会荒废学业。韩愈:(76年-824)祖籍郡望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 “中唐古文运动”,散文、诗均为一代文宗。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15)然后施为有本:这样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才算是有所根据。
  (16)孝威气质轻浮:孝威,左宗棠长子,1846-1873,字子重,举人,以父荫为主事,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时去军中省亲。随父亲入住军帐,受寒致疾,回家后一病不起,先卒,年仅27岁。因“孝行”受旌表。辑有《慈云阁诗钞》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气质轻浮:是批评其不够厚重沉稳。当时孝威15岁。
  (17)屡经谕责:对他屡次训谕斥责。
  (18)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左孝宽(1847—?)左宗棠次子,比孝威小一岁。从左宗棠在光绪六年(1880)给其家信《给宽、勋、同诸子(谕宜以耕读为本)》来看,至少1880尚健在,终生是个郎中。左宗棠斥责他气质上昏庸懒惰,秉性愚蠢对外又傲气十足。此时孝宽14岁。
  (19)未见悛改:没有看到改悔的迹象。悛(quān):悔改。
  (20)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可也:左宗棠要求两个孩子不要在外结朋结友。在私塾接受师傅的教育,回家按照制度问候母安就可以了。
  (21)“出必告,反必面”: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规》中的话:“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 业无变”。“反”同“返”。
  (22)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同他划清界限,千万不要再往来亲近。同斋割席:三国时管宁割席的典故: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好友,经常坐在同一个席子(坐垫)上读书。由此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看了一下才扔掉。又有一次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于是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简评】
  此为咸丰十年(1860)秋,左宗棠在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写给长子孝威和次子孝宽的一封家信,时年四十九岁。两个孩子一个十五岁,一个十四岁。
  咸丰四年3月,左宗棠再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再入湖南巡抚幕府。此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四面楚歌,全省烽烟四起,局势危急。左宗棠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骆秉章也用人不疑,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湖南政局终得转危为安。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所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正由此而来。咸丰六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赏带花翎。咸丰八年,骆秉章奏保左宗棠,说他运筹有功。诏赏加四品卿衔。从咸丰四年直到咸丰十年,六年之间,左宗棠一直专心于湖南军事。但左宗棠由于长期大权在握,在指挥军事的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因而招致多人忌恨。咸丰十年推荐刘蓉取代他做幕僚,请求发给公文,赴京参加会试。但就像在这封信中所说的“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他在道光十八年(1838)第三次应试落第后就曾对妻子说“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并从北京买了许多农书,打算“与夫人闭门伏读,虽长为乡人以没世,亦足乐矣“(《戊戌与周夫人书·告又落榜拟长为农》)所以这次在赴京应试路上,更多想到的则是子女教育问题。
  是年长子孝威十五岁、次子孝宽十四岁。爱子心切的左宗棠在这封信中从立志、修养、读书方法、持之以恒四个方面连训带骂去教育孝威、孝宽这两位长、次子。至于这四个方面内容,信中讲的十分清楚,前面关于家信的概述亦已涉及,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强调两点:
  一是如何立志?左宗棠认为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必须先立志。但仅立志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所谓“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这段话值得我们尤其是心性活络的年轻人深思。左宗棠在另一封专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还说立志必须心口如一,要从内心明白立此志向的道理和缘由,不能人云亦云:“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返躬自问: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者般道理否?”尤其艰苦朴素、体察民情,不要养成官宦后代的娇纵习气:“养口体不如养心志,况数千里外张筵受祝,亦忆及黄沙远塞、长征未归之苦况否?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二是反面教训,教育子女应该向曾国藩、张之洞家信中那样循循善诱,正面引导,晓以大义,不能像左宗棠这样以训斥辱骂为主,而且全是批评,让子女看不到希望和发展方向。左宗棠有四子四女,皆无多大作为:长子左孝威以父荫为兵部主事,年仅27岁即早逝,没有什么作为。次子孝宽,左宗棠在信中责骂他“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玩耍,便觉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结果斥骂并未见成效,孝宽一生为医,无什么影响,后人倒是出了不少名医;三子孝勋继其长兄承父荫为兵部主事;只有幼子孝同(1857-1924) 字子异,官至江苏提法使,甲午战争时,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左孝同总办营务,做过贡献。相比之下,左氏后人不及李鸿章后人,更不及曾国藩后人。我想这可能与左宗棠的教育方式有关。
  左宗棠虽为社稷之臣,但性格偏狭、固执,缺少海涵地负的容人雅量,又被称为“左骡子”。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主持幕务时,有次总兵樊燮前来府署拜见巡抚,垂手单腿跪向骆秉章请安,而对左宗棠只是拱拱手,左宗棠怒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樊燮不服:“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也朝廷二三品官也。”左宗棠勃然大怒,连踢带骂:“忘八蛋,滚出去!”樊燮气极,上告朝廷说左宗棠是“劣幕”。朝廷谕旨称如若事情确实,可“就地正法”。后胡林翼、曾国藩等人力保,咸丰皇帝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升他为四品京堂,并下旨将樊燮革职,勒令回乡。樊燮含恨回到家乡湖北恩施县,盖一幢“读书楼”,楼成设宴告父老曰:“左宗棠一举人耳,既辱我身,又夺我官,且波及先人,视武人如犬马。我宅已定,敬延名师,教予二子,雪我耻辱,不中举人、进士、点翰林,无以见先人于地下。”于是聘师教子,闭门读书,还把“忘八蛋,滚出去”六个字写在木牌上,号为“洗辱牌”,放在祖宗牌位之下,要两个儿子定时参拜,并说:“一举人如此,武官尚可为哉!若不科第,非吾子也!”他还要两个儿子平时穿女服,并规定:“考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内女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之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儿子很争气,他的小儿子樊增祥后来果然中了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大儿子樊增山学问也很好,可惜英年早逝。只不过这时候可恶的左师爷官做得越来越大了。
  左宗棠到了晚年更是喜欢骂人,敌人也骂、友人也骂,甚至恩人也骂。如曾国藩可以算是左宗棠的大恩人。咸丰六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由曾国藩上奏朝廷,被任命为兵部郎中,赏带花翎,首次踏上仕途。后来左宗棠进疆平叛,曾国藩将湘军统领刘松山的部队全部交给左宗棠指挥,让左宗棠大为感动。但左宗棠照骂不误:骂曾国藩是理学的伪道士,骂得没完没了,骂出了习惯,也骂成了症候,而且还不时捎带上李鸿章、沈葆桢。当时就有个下级记载他几次拜访左宗棠,欲汇报工作,而左宗棠只管骂曾国藩,让他简直插不上嘴:“吾初谒左相,甫寒暄数语,引及西陲之事,左相即自述西陲功绩,剌剌不能休,令人无可插话。旋骂曾文正公,语尚未畅,差弁侍者见日已旰,即举茶杯置左相手中,并唱送客二字,吾乃不得不出。翌日,左相具柬招饮,方谓可乘间言地方公事矣。乃甫入座,即骂曾文正公,迄终席,言尚如泉涌也。既撤席,吾又不得不出。越数日,禀辞,左相始则骂曾文正公,继则述西陲之事,终乃兼骂合肥李相及沈文肃公。然其意若谓本不如己远甚,初无待其力攻也。侍者复唱送客,吾于起立时,方欲陈地方事数语,左相复引及西陲之事,吾乃疾趋而出云。”骂李鸿章丧权辱国:“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鸿章可没有曾国藩那付容人之量,结果让左宗棠翻了船,其部下“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道刘璈被诬告失去兵权并丧命,左宗棠也于一个月后在激愤中病故。
  从这封家信来看,左宗棠不仅是到了晚年才喜欢骂人,壮年即使如此,对子女更是如此。对外骂人,落得个“左骡子”的诨号,甚至为此送了命;对子女一味斥骂,看来也好不到那里去,至少对子女的为人与前途是如此。

  二、庚辰与孝宽同诸子(谕宜以耕读为本)
  【原文】
  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1)。虽屡申儆(2),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3)。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辈,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得过五千两也。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4),凡公用均于此取之。
  吾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试礼部,(5)既无意仕进,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6)厥后以不求闻达之人(7),上动天鉴,建节赐封,忝窃非分(8)。嗣复以乙科入阁(9),在家世为未有之殊荣,在国家为特见之旷典,(10)此岂天下拟议所能到?此生梦想所能期?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11),吾心慰矣。若必谓功名事业、高官显爵无忝乃祖(12),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 (13)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 (14)
  【注释】
  (1)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我家几代都是贫寒人家,直到近来才成为大户人家。巨室:指名望高势力大的世家大族。写此信时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已是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二等侯。当年秋,又授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可以算作名高势大的世家大族。
  (2)虽屡申儆申儆:虽然屡次训诫你们。申儆(jǐng):训戒。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
  (3)已有不能撙节之势:已经出现不可遏止的势头。撙(zǔn)节:抑制、节制。语出《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孙希旦集解云:“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
  (4)爵田以授宗子袭爵者:其中爵田归承袭爵位的宗子所有。爵田:古代朝庭封其爵位时还赏赐田地,称为“爵田”。左宗棠为二等侯爵。宗子: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左宗棠的宗子为嫡长子左孝威。
  (5)三试礼部: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左宗棠三次以举人身份赴京参加礼部考试,皆落第。其实道光十五年(1835)第二次会试被取为“誊录”(即抄写文书)。左宗棠心高气傲,不甘屈就而归。
  (6)乃以戎幕起家:指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解长沙之围。咸丰四年3月,太平军再入湖南,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入幕,使湖南政局终得转危为安。左宗棠亦被曾国藩保举,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
  (7)厥后以不求闻达之人:其后我这个不求出名显赫之人。“不求闻达”见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之后”。按:左宗棠为人很自负,常自比诸葛亮,在收复新疆后更是如此,信札的落款往往自署“老亮”。左的藩司林寿图喜欢跟左宗棠开玩笑,当左宗棠自吹如何料敌如神,明见于万里之外时,林便笑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听了居然大为高兴。在这封给儿子的信中也有不自觉流露。
  (8)上动天鉴,建节赐封,忝窃非分:居然惊动了皇上,让我作为陕甘总督,有赏赐太子太保衔,封二等侯。建节:秉持旌节。唐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后亦以指大将出镇。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封疆大吏,类似唐代节度使。又出征新疆,所以自称“建节”。忝窃(tiǎn qiè):谦词,是说自己获得了不应有的高位和名声。语出东晋羊祜《让开府表》:“且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
  (9)嗣复以乙科入阁:后来又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内阁。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甲、乙科。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进士又分三等:第一等的称为“一甲”,称“进士及第”; 一甲仅限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亦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的“乡试”(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内阁:明清时代的中央中枢机构,明代由大学士组成,清代由军机大臣组成。光绪七年,清廷召左宗棠入值军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所以左宗棠称“入阁”。
  (10)旷典,没有过的典章制度,指以举人入内阁。
  (11)务本为怀:只从事耕读。“耕”是国家之本,“读”是做人之本。
  (12)无忝乃祖:不羞愧、玷污祖先。忝(tiǎn):羞愧、玷污。
  (13)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 :这种“功名事业、高官显爵”之事怎么能一定实现,又怎么能经常发生呢?
  (14)不肖:本义是不像。后来多用于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的子孙,如“不肖子孙”。
  【简评】
  这封家信写于光绪六年庚辰(1800),此时长子孝威已经去世,是写给孝宽、孝勋、孝同三个儿子的。此时左宗棠部将刘锦棠攻陷英吉沙尔、和田,收复天山南路,分裂势力头目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历时15年新疆战乱至此平定。左宗棠亦因收复新疆的战功被封为二等侯。此时俄罗斯正准备反扑,一方面向西增兵伊犁,向东则遣军舰至中国海面,声言决裂。面对沙俄的挑衅,左宗棠毫不畏惧,拟订了一个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计划,并冒着炎热“舆榇发肃州”,积极部署军事。就在这戎马倥偬之际,写了这封家信,教育诸子要以“耕读为业,务本为怀”,不要一味贪图功名富贵,“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 更不可“不可沾染世宦积习”。
  为了教育诸子,他以自己家世和本人经历作为“活教材”,以证明自己出身寒微,并非是世家巨室:祖父左人锦是一位国子监生,由朝廷供给衣食而已。父亲左观澜更是一位县学廪,贫居教书二十余年的私塾教师。自己是16岁母亲病故,19岁父亲病故,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时因家境贫寒,是由书院供给伙食。21岁婚后仍贫穷无法自立,只好入赘岳家。左宗棠因为不能自食其力而感到羞耻,便向岳母借得西头屋居住,单独开火做饭。并告诉诸子自己“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三次应试落选后便无意仕进,只是因为“时值危乱,乃以戎幕起家”。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志向,看淡功名富贵,“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勤俭节约,对“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家中”大手大脚花钱很是不满。这种家庭传统教育,左宗棠在家信中经常进行,不止对诸子,对亲属也是一样。如《致癸叟侄》:“吾家世寒素,科名不过乡举,生产不及一顷,故子弟多朴拙之风,少华靡佻达之习,世泽之赖以稍存者此也。近颇联姻官族,数年以后,所往来者恐多贵游气习。子弟脚跟不定,往往欣厌失所,外诱乘之矣。唯能真读书则趋向正、识力定,可无忧耳,盖慎诸!”
  为了遏止这种豪门公子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左宗棠不仅是批评教育,而且从源头上加以限制:将自己的积蓄分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其中孝宽、孝勋、孝同每人只有一份,约五千两银子。遏制源头,使其明白收入有限,无法再大手大脚。这对今日的官二代、富二代,不知是否有借鉴参考作用?
  在这封家信中,同样也表现出左宗棠的强势与刚愎,如书信最后,左宗棠申饬道:“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忘记了耕读务本这个向来志向,那就是“不肖子孙”。如此严饬之下,不知是否们起到震慑作用?

  三、丙子字谕孝同(节录)
  哈密炎热异常(1),旬日已来,左胁左腿风团复发(2),不痒而痛,周令诊视,谓肝火甚旺,服凉剂不愈,继以大黄数剂,仍不泄动,比加服元明粉,乃略下两遍,所患乃觉轻减(3)。现停元明粉亦止服过一钱,尚服大黄一二帖,即停止不服,当可复元耳。
  宗概从未出过远门,不知行路之难,可传我意,请其秋凉速归。昭熙上年在肃一病几殆,容易调治痊愈,始得生还。(4)此次复又来肃,意欲何为?若云学习公事,试自问可学何事?大营又有何事可学?我年七十矣,从未得子侄之力,亦并不以此望诸子侄。乃子侄必欲累我,一累不已,且至于再,何耶?可以此信给昭熙看,令其速归,勿许久留为要。宗概家贫远出,可给盘川银五十两。昭熙此来,准酌帮路费十六两。(5)
  七月以后天气渐凉,尔可奉生母挈眷回兰(6),细心读书,专意务正,免贻我忧(7)。楷字总少帖意,是临摹欠工夫,亦由心胸中少书味耳。(8)及时力学,尚不为迟。来秉(9)内有“庶觉阴侵,稍可避暑”两语,“阴侵”两字殊不妥,“侵”或是浸字之误耶?
  语云:“秀才不中举,归家作小题。”(10)盖谓多做大题则思致庸钝,词意肤泛,摇笔满纸,尽是陈言,何有一语道着?宜其不能动人心目也。要作几篇好八股殊不容易(11)。多读书则义理不隔,肯用心则题蕴毕宣,而又于“法”、“脉”两字细细推寻(12),多求其合,乃可望有长进。若下笔构思尽归端宽一路,将终身无悟人处矣。兹选定《四书》、诗题廿一道付尔,每月六课,自限一日完卷,(13)寄阅。
  (所附作文题)  
  父在观其志  就有道  先行其言  是亦为政  而耻恶衣恶食者  再斯可矣  今女画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得见有恒者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孔子曰才难  如有所立卓尔  言之得无切乎  曰然则师愈与  子欲善  忠告而善道之  必世而后仁  如知为君之难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抑亦可以为次矣  佳句法如何  青眼高歌望吾子  水中盐味得诗禅  重与细论文  同学少年多不贱  鞭心入芥舟  青灯有味似儿时  搔首问青天  渭北春天树  明月前身  百川学海  却望并州是故乡  一寄塞垣深  庖丁解牛  何时一尊酒  江上同舟诗满箧  绿满窗前草不除  自谓是羲皇上人  白云却在题诗处  王尊叱驭得忠字  明月入户寻幽人
  【注释】
  (1)哈密炎热异常: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天山东段南麓历史悠久,为丝绸之路上重镇。干燥少雨,晴天多,光照丰富,年、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夏季酷热。
  (2)左胁左腿风团复发:左边肋骨下面和左腿上的风疹又复发了。风团:风疹,学名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瘙痒剧烈。
  (3)“服凉剂不愈,继以大黄数剂”等句:叙述用中药治疗荨麻疹的过程及效应:开始时服用一些清凉剂,没有效果。接着服用数剂“大黄”,仍不能撼动它。又添加“元明粉”,服了两剂后,觉得患处的症状减轻了。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中药材,有清热败毒之功效;元明粉:又叫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可以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4)宗概:左宗棠的堂弟,后面提到的“昭熙”则是左宗棠堂侄子。
  (5)准酌帮路费十六两:准许酌情给他十六两银子作为盘缠。准:准许。
  (6)尔可奉生母挈眷回兰: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一岁左宗棠乡试结束后,与湘潭名媛周诒端结为夫妇,入赘周家。周夫人身体虚弱,子息不繁,在周夫人的坚持下,左宗棠纳周夫人的贴身丫环张氏为妾,即左孝同的生母。眷:指左孝同妻子,此时已怀孕临产。兰:兰州。左宗棠此时的身份仍是陕甘总督,驻跸兰州。
  (7)免贻我忧:免得我担忧。贻(yí):遗留,留下。
  (8)亦由心胸中少书味耳:也是由于胸中缺少知识的积累。
  (9)来秉:来信。儿子给父亲来信,称为秉告。
  (10)语云:“秀才不中举,归家作小题:俗活说:秀才如果没有考中举人,应该回去选取一些具体的小题目。好好练习作文。小题:即一些范围不大、论事具体的作文题。
  (11)八股:即“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文。
  (12)“法”、“脉”两字细细推寻:要从文章的法度和脉络两个方面细细地研究。法:法度,指文章体制和作法;脉:脉络,指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13)“兹选定《四书》”,指左宗棠为幼子孝同选定的日课:从《四书》中选一些具体的论述(小题)让孝同作文,再选一些诗题让孝同写诗。分为六篇功课,每篇要在一天内完成。然后寄到新疆左宗棠审阅。《四书》:儒家经典,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简评】
  光绪元年(1875)清廷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去出击占据新疆的沙俄军人阿古柏。第二年,时年六十五岁的左宗棠“老怀益壮,壮士长歌”从甘肃酒泉分四路出星星峡,向哈密进发。出发时带着棺材,表示要与沙俄决一死战。同时,左宗棠又调川军徐占彪部出关,以固后路。其后清军陆续攻占黄田、古牧地、乌鲁本齐、玛纳斯南城,结束了北疆之役。左宗棠遂屯军哈密,准备收复南疆。这封给小儿子孝同的家信即写于刚定北疆、准备平定南疆的光绪二年五月。
  左宗棠有四个儿子,左孝同是其幼子。这四个儿子其中三位或为平民,或承父荫,唯有这个小儿子靠自己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左孝同(1857-1924) 字子异,官至江苏提法使,甲午战争时,曾任辽宁边关统帅吴大澂手下效力,总办营务。其子左念恒官至杭州太守,也是左宗棠孙辈唯一进入仕途的,从左宗棠在另一封给在家主持家务的二儿孝宽(此时长子孝威已死)家信《戊寅与孝宽(谕买田事)》中对左孝同的评价来看,他也是诸子中最让左宗棠满意的。左宗棠在信中说:“三儿谨厚有余,四儿心地明白”,“近时习气不佳,子弟肯读书务正,留意科名者,即是门户之托。四儿似是英敏一流,将来可冀成人”。左宗棠在此信中,亦未见在给孝威、孝宽等人信中常见的训斥和责骂,而是悉心指教、具体周到。只是希望他“细心读书,专意务正,免贻我忧”可见也是唯一寄予希望的孩子。再联系到刚收复北疆,又忙于部署收复南疆的大战在即,更可见这位军事统帅念兹在兹的教子拳拳之心。
  在信中,左宗棠从自己的读书和作文的体会出发,指出在读书方面要多读书、肯用心:“多读书则义理不隔,肯用心则题蕴毕宣”,而且要从文章体制和作法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细细推寻。作文方面不要贪大、不要去高谈阔论,而要具体细密,多做“小题”。我想这对今日读书作文也有裨益。从另一封《戊寅与孝宽(谕买田事)》家信来看,孝同接受指导后,于光绪四年(即戊寅年,1878)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而且为人又能发愤自强,拒绝左宗棠为他捐个贡生直接参加礼部会试,而要通过自己努力,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也的确做到了。
  信的开头说到患训荨麻疹的痛苦之状,亦可见其精忠为国精神,亦可补正史之不足。至于不让亲属宗概、昭熙来新疆大营,“令其速归,勿许久留为要”亦可作为不将公权力私用的范例。能考虑到“宗概家贫远出,可给盘川银五十两。昭熙此来,准酌帮路费十六两”,拿出己财资助补贴,也算是有理有节。

  四、 辛未与孝威(谕己对曾国藩之真心)
  【原文】
  曾侯之丧(1),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亦难恝然也(2)。已致赙四百金,并挽之云(3):“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4)盖纪实也。见何小宋疏,于侯心事,颇道得著。(5)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6)。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7),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8)。至兹感伤不暇,乃负气耶?(9)“谋国之忠”两语,久见奏章,非始毁今誉。(10)儿当知吾心也。丧过湘干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11)牲醴肴饶,自不可少;(12)更能作诔衷之,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13)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14)同时纤儒,妄生揣疑之词,何直一哂耶!(15)
  【注释】
  (1)曾侯之丧:曾侯,曾国藩。同治年间封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3月12日。
  (2)恝(jiá)然:无动于衷,淡然的样子。
  (3)已致赙四百金,并挽之云:已经送去治丧礼金白银400两,并写了一幅挽联。挽联上说。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称为赙金、赙仪或赙赠。
  (4)元辅:国之重臣。语出班固《涿邪山祝文》:“晄晄将军, 大汉元辅”。 同心若金:两人同心协力,友谊像黄金一样坚固;攻错若石:像互相扔石头那样不留情面地指出对方错误;相期毋负平生:相互期许做这样的真朋友,才不辜负我俩平生的交情。
  (5)见何小宋疏,于侯心事,颇道得著:看到何小宋的奏章,其中对曾国藩的内心把握,还是很清楚准确的。何璟(?-1888) 字伯玉,号小宋。香山(今中山)人清末大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道光三十年授散馆授编修。后转任监察御史、给事中等。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任安徽庐凤道。咸丰十二年入曾国藩湘军任总办营务处。后历任安徽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湖北、山西布政使。福建、山西、江苏巡抚。写褒扬曾国藩奏章时在两广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任上。
  (6)居心宜直,用情宜厚:内心应该正直,感情应该深厚。 疏:奏章。
  (7)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从前两人关于国事的争论,每向朝廷上奏之时,总是现将奏章送给他看,(表示并不相蒙相欺)。拜疏:古时大臣写好奏章上奏朝廷前,先放在香案上焚香上拜,以示尊重朝廷。叫做拜疏。
  (8)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可算是胸怀坦荡,无所隐藏。鉏去陵谷:铲平高球,填平山谷。比喻胸怀坦荡,平坦如砥。鉏(chú):锄头,这里做动词,铲平。城府:城市和官署,喻指难以揣度的心机。
  (9)至兹感伤不暇,乃负气耶?到了这个地步(指曾国藩已去世),感伤都来不及,还会争长短、生闲气吗?至兹:到了这个地步。
  (10)“谋国之忠”两语,久见奏章,非始毁今誉:指上面挽联中两句话,早就写在我以前的奏章中,并不是曾侯在世时我就诋毁他,死后就称赞他。
  (11)丧过湘干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当载着他灵柩的船只经过湘江岸边时,你应该去拜祭,对你父亲的朋友表达尊敬。湘干:湘江边。江边称江干。杜甫《宾至》:“漫劳车马驻江干”。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长子曾纪泽等将灵柩从南京由长江上溯,渡洞庭入湘江,运抵家乡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安葬。 尔:代词,你。 父执:父亲的朋友。
  (12)牲醴肴饶,自不可少:祭品一定要丰富,一件也不可缺少。牲醴 (shēng lǐ):指祭祀用的牺牲(猪羊之类畜生)和甜酒;肴:祭祀用的菜肴、果品。
  (13)更能作诔衷之,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还要作一篇祭文来表达敬佩感伤之情,将我在挽联中未能充分表达的深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其中需要辩白的道理。诔(lěi):诔文,古文的一种文体,专门用来吊唁死者。
  (14)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我和曾国藩平日发生的争执皆是关于如何治国和用兵的公事,并非是为了个人的争权夺势(这也就是左宗棠要儿子在诔文中强调的“尤是道理”)
  (15)同时纤儒,妄生揣疑之词,何直一哂耶: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儒们,对我和曾侯之间的争执妄加猜测,生出许多不实之词,简直不值得一笑。纤儒:纤小的儒生,贬义词。哂(shěn):讥笑。

  【简评】
  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二,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长期与曾国藩相左的左宗棠闻讯后写了一幅著名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表白心迹,奉上丧银四百两。又写下这封给长子孝威的家信,进一步剖白与曾国藩之间矛盾的性质、原因以及自己的处事原则。因自己正在新疆用兵,分身乏术,要长子代替自己临江拜祭,并写一篇诔文来解释和辩白两人争执的原因,并表达自己的尊崇之意。
  曾左失和,晚清政坛人人皆知。按说两人为湖南小同乡,一出湘乡,一出湘阴,出身相似,年龄相近,仅相差一岁。更主要的两人皆是湘军主要将领,共同平定太平天国,共同剿捻,同为中兴名臣。又皆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皆为洋务运动领袖人物。应当像左宗棠在挽联中所云“同心若金”的。但实际上却势若水火。究其原因,固然很多:有性格上的不同,也有才气上的互不服输,家族利益上的冲突。左宗棠性格外向而刚健,“喜自负,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以武侯自比,且曰今亮或胜古亮。刚厉介之操,自号曰‘忠介先生’”(《左文囊公事略》)所以与曾国藩相处,处处争锋,绝不相让:曾国藩在一封赏赐郎中的帖子中有“右仰”二字。这本是书札中常用的客套话,因古人以“右”为上。但当时身为曾国藩幕僚的左宗棠看后很不高兴,认为曾国藩是在暗示他要屈服:“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于是“嫌隙由是而生,其后竟如水火”。据说曾国藩曾出一上联指责作为幕僚的左宗棠老是与他唱反调,其中嵌入左宗棠的姓和字:“季子何言高,与我意见大相左?”左宗棠字季高,故联语中嵌其字以开涮。左宗棠也毫不示弱,立即回敬一联:“藩臣堪误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联中亦嵌了曾国藩的名字,而且“上升到政治高度”甚至到了曾国藩去世,谥号“文正”,他也恼火“他都谥了‘文正’,我们将来不要谥‘武邪’么”。 曾左失和,也夹有家族利益上的冲突:曾国藩起家举办团练时,因经费不足,厉行捐输,“令故总督陶澍家倡输万金,以率先乡人”(《湘军志》)。陶澍是左宗棠伯乐,左宗棠将陶澍唯一的五岁遗孤陶桄教育成人,并将长女嫁给陶桄,因此不满曾国藩此举,极力从中作梗。曾左结怨即由此而始。
  相反,曾国藩性格内向而富于韧性,其格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为人宽宏大度,不念旧恶,两人在数十年的交往中,曾国藩数次举荐左宗棠,乃至保护这位罕见之才涉险度难。左宗棠在湖南为巡抚骆秉章主持幕务时曾发生“总兵樊燮京控案”(见前《致孝威、孝宽》简评)当时湖广总督官文投井下石,趁机陷害左宗棠。朝廷降谕:“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郭嵩焘、潘祖荫出面奏保。朝廷“特旨询曾公国藩”,曾国藩亦不念前嫌,奏称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惟求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反对治罪左宗棠。结果咸丰皇帝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升他为四品京堂,并下旨将樊燮革职,勒令回乡。一场政治风波于是化险为夷。咸丰六年,左宗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助其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曾国藩上奏朝廷保举左宗棠,结果左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正式走上仕途。后左宗棠率军攻陷太平军占领的杭州,曾国藩又奏保他为浙江巡抚。结果倔强的左宗棠不但不承情,反而骂曾国藩虚伪,是理学的伪道士,而且骂得没完没了,骂出了习惯,也骂成了症候,还不时捎带上李鸿章、沈葆桢。他在西北有个下级曾记载他几次拜访左宗棠,欲汇报工作,而左宗棠只管骂曾国藩,让他简直插不上嘴:“吾初谒左相,甫寒暄数语,引及西陲之事,左相即自述西陲功绩,剌剌不能休,令人无可插话。旋骂曾文正公,语尚未畅,差弁侍者见日已旰,即举茶杯置左相手中,并唱送客二字,吾乃不得不出。翌日,左相具柬招饮,方谓可乘间言地方公事矣。乃甫入座,即骂曾文正公,迄终席,言尚如泉涌也。既撤席,吾又不得不出。越数日,禀辞,左相始则骂曾文正公,继则述西陲之事,终乃兼骂合肥李相及沈文肃公。然其意若谓本不如己远甚,初无待其力攻也。侍者复唱送客,吾于起立时,方欲陈地方事数语,左相复引及西陲之事,吾乃疾趋而出云。”
  但正如左宗棠在这封家信中所说的:“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两人的争执多源于治国、用兵举措上的分歧,或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知: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正率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鏖战父亲病故。作为理学名家,曾国藩闻讣后,没有等朝廷准旨便回籍奔丧。朝议颇不以为然,加之“左恪靖(宗棠)在骆文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翕然和之”(《水窗春呓》)。曾左关系更趋紧张。左宗棠在被曾保举任浙江巡抚后不久,认为曾国藩“才略太欠”、“恐终非勘乱之人”,难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决心独树一帜,“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家书》),再度与曾闹不和。江西巡抚沈葆桢因粮饷同曾国藩争执,左与之联成一气,结成左沈集团。朝廷则有意扶植左沈势力,提升左为闽浙总督,利用左曾矛盾以削弱曾。于是,曾左矛盾在咸丰六年被任命为兵部郎中,一度平静之后骤然再起。更为火上加油的是: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故,幼主洪福继位。7月13日,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先攻陷天京,曾国藩上报洪秀全已死,幼天王洪福也死。朝廷大为高兴,赏曾国藩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但左宗棠却来败兴,上疏说幼天王没死,逃跑了(实际上是逃跑后被捕杀),曾国藩是谎报军情,结果曾国藩被皇帝下旨严责。曾国藩疑左宗棠“张皇其辞而怒,特疏诋之”,而左亦“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曾)。”未几,幼天王被俘,而曾左之怨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曾国藩愤愤不平地对人说:“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庸闻笔记》)。此后,曾对左多有攻击之辞,而左则以牙还牙,“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文正”(《左文囊公晚年斗意气》)。曾左关系,至此恶化。
  由于在海防、陆防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之争中,曾国藩支持左宗棠,又将湘军精锐刘松山部交给左宗棠支持其平定新疆。西征问题上共同的立场,使曾左达成某种谅解,交恶数年,双方关系又开始缓和。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在如何处理教案问题上,曾、左又产生了分歧。总理衙门征询左宗棠的意见,左认为教案事出有因,不应惩办无辜百姓及府县官吏,“致失人和”。曾国藩则视此类言论为“局外无识之浮议”,害怕外国人借口挑起兵端,坚持既定的委曲求全的办案方针,致使对外赔款数十万两白银,津民十六人枉死刀下。事后左宗棠谴责曾国藩道:“曾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彼张皇夷情,挟以为重,与严索抵偿,重赔恤费者,独何心欲?”(《书牍》卷11)左宗棠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使曾国藩意识到自己的处置“多不惬舆情”,深感“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作为亡羊补牢之举,曾提出:“吾辈任疆圻者,唯当练兵训士,储备人才,修造轮船,设立炮台,隐图自强之策,庶有补于万一耳”(《未刊信稿》)。曾国藩既有了自责之意,曾左也就没有因津案一事再度交恶。
  由此看来,两人的分歧争执,主要多是源于治国、用兵举措上的分歧,或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知。正如这封家信中所言:“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两人之间“攻错若石”,还是为了“相期毋负平生”。就像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那样:“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种情况,曾、左之间也并非首开先河。宋仁宗时,韩琦和富弼皆是“庆历新政”的中坚,但两人负气相背而行,绝无交往,甚至韩琦去世,富弼也没去吊唁,比左宗棠更为偏激。

  其实,曾左二人在治国理政尤其是在平定内乱外患上,还是互相支援、互相礼重的:咸丰六年,曾国藩率部攻打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左宗棠不计曾要陶澍家“倡输万金”的前嫌,接济军饷助攻武昌。武昌攻下后,曾国藩向朝廷保举,左被任命为兵部郎中,从此走上仕途。曾国藩在奏章中称赞左宗棠能 “因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奏稿》卷10)。为了使左不致推让,曾写信给左云:“弟之调度,远不如兄,无所庸其谦也”(《书札》卷14)。左宗棠想亲自率兵,曾国藩允其募兵五千援皖,左因此独立成军。后左宗棠率军攻陷太平军占领的杭州,曾国藩又奏保他为浙江巡抚。左宗棠在任上与太平军李世贤大军鏖战,先后攻陷金华、绍兴、衢州等地,同治二年(1863)因功升闽浙总督。同治三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这与曾国藩慧眼识人和心无私偏不无关系。曾国藩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尤其是在左宗棠与李鸿章海防、陆防的之争中,曾国藩从国家安全出发,不去支持世家之好(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和李是他的学生,转而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此之前,左颇有后顾之忧,对人说:“我既与曾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扼我饷源,败我功也”(《南亭笔记》)。然而,曾国藩心系国家,不念旧恶,不仅竭力协济粮饷,而且将湘军统领刘松山的部队全部交给左宗棠指挥,让左宗棠大为感动。光绪三年(1877)刘松山侄刘锦棠率军一举攻克达坂城,并直下托克逊;刘锦棠部将罗长枯又与徐占彪、孙金彪两军三面会攻收复吐鲁番,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而死。光绪四年,刘锦棠部攻陷英吉沙尔、和田,收复天山南路。历时15年的新疆之乱,至此悉定。可见,曾国藩的部将在平定新疆之乱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曾国藩又将功劳归于左宗棠,高度评价左宗棠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称之为“天下第一”(《庸闻笔记》)。左宗棠并非石人,岂能无动于衷?乃于上奏言西征之事时说:“臣与曾国藩议论时有不合,至于拔识刘松山于凡众中,信任最专,其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奏稿》)所以,左宗棠在挽联中称颂曾国藩为“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他在这封家信中所说的“‘谋国之忠’两语,久见奏章,非始毁今誉”也是实在之言。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表示自己的最后一点敬意,联除致四百金作为丧礼外,还亲写挽联云: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上联承认自己在知人善任和毫无私心为国谋划方面皆不如曾;下联是表白两人虽互相争执不休,但皆胸怀坦荡,而且同心为国。要知道,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能在曾国藩死后作如此反省,是相当不易的,因为在此之前,他还坚持两人绝交的责任主要在曾国藩:“言所以绝交之故,其过在文正者七八,而自认其二三。”而且这副挽联的落款自署“晚生”,这更加不易。当年曾国藩统领湘军之时,左宗棠只是个幕僚,身份悬殊,但左宗棠都不肯称“晚生”而是自署“愚弟”,并且还声明“依例应‘晚’,惟念我生只后公一年,似未为‘晚’,请仍从‘弟’呼为是”。
  至于左宗棠为何要在这封给儿子孝威的信专门表白与曾国藩之间的关系,并嘱孝威在“丧过湘干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牲醴肴饶,自不可少”,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向了解自己的儿子倾吐对曾侯逝去的悲伤,以及表白曾左失和的原因和性质,“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一生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不愿将此真心向那些“妄生揣疑之词”的“纤儒”们表白,因为在左宗棠看来,这些人不值得一言:“何直一哂耶”,而“儿当知吾心也”,所以向自己的长子倾诉;二是此际正在收复新疆的关键时刻,无法亲自去祭奠曾侯,只能让长子在“丧过湘干时”去拜祭,“以敬父执”,而且祭品要丰盛。出于同样的原因,让长子代替自己写一篇祭文来表达敬佩感伤之情,并将自己在挽联中未能充分表达的深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其中需要辩白的道理。这即是这封家信专门详谈曾左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所在。

  五、乙卯与周夫人(告用人避亲之意)
  近仿杭州例,榷商贾货厘。准货值率百分取二(1)。参刘晏委用士流之意(2),招致廉朴士绅、佐官董理(3)。一除衙门积习,已奉旨准行也(4)。
  唯吾现居抚幕(5),一切皆系乎为布置(6),却自誓不用乡里族戚私人(7)。任其缺望,(8)骂我我亦受之。所望夫人将吾此意婉告乡人,勿妄干求以为发财之路(9),须知此路不通也。
  【注释】
  (1)近仿杭州例,榷商贾货厘。准货值率百分取二:近来仿照杭州的做法,向商人征收厘金税,按货物价值的百分之二征收。榷(què):本指盐铁烟酒等国家专卖制度,这里泛指商业税。厘:即厘金税,按货物的价值定下抽税的比例。左宗棠定的比例是百分之二。
  (2)参刘晏委用士流之意:参酌刘晏委任士大夫来管理税务的办法。刘晏(718—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字士安,唐代著名的理财专家。玄宗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德宗建中元年(780),为奸相杨炎诬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3)招致廉朴士绅、佐官董理:吸收一些廉洁朴实的读书人、绅士和辅佐官员来进行征税管理。佐官:即所谓的左贰,是辅助主官的副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同知、州同、县丞、主簿等,统称佐贰。其品级比主官略低,但并非纯粹属员性质。其下尚有司狱、巡检、吏目等属员。两类人员也可合称为佐杂。
  (4)已奉旨准行也:这个办法已获得朝廷批准。
  (5)唯吾现居抚幕:指自己在湖南巡抚骆秉勋处担任幕僚。
  (6)一切皆系乎为布置:指深受骆秉勋倚重,一切都全凭他调度安排。
  (7)却自誓不用乡里族戚私人:指自己虽然权重,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绝不用自己的亲戚乡邻来办理事务。
  (8)任其缺望:任凭这些亲戚乡邻大失所望。
  (9)勿妄干求以为发财之路:切勿企图到我这里来寻求发财之路。

  【简评】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隐居读书的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任幕僚,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全盘策划,使得太平军围攻3月而不下,只得无奈撤围。咸丰四年3月,太平军再次驰骋湘北,长沙四面楚歌,危急之中,左宗棠在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一再邀请下,再入湖南巡抚幕府指挥退敌。此时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其中一项就是制定百分之二的厘金税,为筹措军购军饷提供了财源保证。不但为使湖南政局终得转危为安,而且还接济曾国藩部军饷,助其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左宗棠在湖南这两番以幕僚身份主持退敌和政务,也为他带来巨大的声誉和为今后从政铺平了道路。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所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即由此而来。曾国藩在攻下武昌后曾写信给左宗棠,信中说:“弟之调度,远不如兄,无所庸其谦也”。并上奏朝廷保举左宗棠,在奏章中称赞左宗棠能 “因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奏稿》卷10)。结果左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并赏戴花翎,正式走上仕途。
  左宗棠之所以能以幕僚身份在湖南两次主持军政事务,时间长达七年(从咸丰二年到咸丰四年,其中咸丰三年随张亮基在湖北),并赢得巨大声誉。除了具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和用兵谋略外,与下面两个因素不无关系:一是主帅的充分信任。骆秉章用人不疑,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二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心谋国,像他在这封信中提到的唐代理财名臣刘晏一样廉洁奉公,不沾私利,不结私党,甚至一概不用自誓不用“乡里族戚私人”“任其缺望”,哪怕受他们责骂也不改初衷。并在信中要自己的妻子“婉告乡人”,通过“干求以为发财之路”,“此路不通”!左宗棠不仅在身为幕僚是如此,即使贵为封疆大吏,又手握重兵的陕甘总督也是如此。在上一篇《丙子字谕孝同》就对千里之外赶来西北大营的堂弟宗概和堂侄昭熙极为不满:“此次复又来肃,意欲何为?若云学习公事,试自问可学何事?大营又有何事可学?我年七十矣,从未得子侄之力,亦并不以此望诸子侄。乃子侄必欲累我,一累不已,且至于再,何耶”。并让幼子孝同“传我意,请其(宗概)秋凉速归”;对堂侄昭熙也是“令其速归,勿许久留为要”这对今日那些贪官墨吏,为寻求升官发财,结伙抱团,搞帮派,用私党,真是一面历史的明镜!
  左宗棠的夫人周诒端为湘潭名媛。道光十二年(1832)左宗棠乡试后发榜前两人结缡。发榜时,他与二兄左宗旨双双高中,时年二十一岁,一时被传为佳话。左宗棠与妻子伉俪情深,周诒端不仅贤淑,尝自比东汉举案齐眉的孟光,而且不慕荣华、不求闻达,与左宗棠的志趣相投。道光十八年(1838)二十七岁的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后从此绝意科举。开始留意农业,勤勉钻研农业书籍。他给妻子写信说:“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归来后,他与周诒端“闭门伏读、实地考验”返归时所购买的农书,“虽长为乡人以没世,亦足乐矣”(《与周夫人(戊戌告又落榜拟长为农)》)正因为如此,左宗棠在这封信中,才委托她“婉告乡人”,通过“干求以为发财之路”,“此路不通”!这对今日民间所云:“有贪婪妻,必有贪婪官”更是一种警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