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7月24日 作者:陈友冰 来源:国学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三):刘向、郑玄、东方朔

  诫子歆书 刘向
  【原文】
  告歆无忽(1),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2)。(已上据《御览》补改。)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3),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4)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5),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6)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7)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入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8)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已下据《初学记》、《太平御览》补。)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9)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10)
  (摘自《艺文类聚》二十、《太平御览》二百二十一引《刘向集》、《初学记》)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为人简约无威仪,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曾奉命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一生所著的书很多,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和《说苑》等。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他最大的文学功绩是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了包括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安等创作的的一部骚体文学总集,定名为《楚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抒情实际,与《诗经》并列,成为“风骚”。

  【注释】
  (1)告歆无忽:告诫刘歆,不要忽视我的下面这番话。刘歆:(约前50一23),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谶纬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少子。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曾任河内、五原、涿郡太守。河平年间(前28—前25),汉成帝令刘歆与其父一同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使刘歆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皇家的各种稀见之书。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向去世,皇帝任命刘歆为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刘歆继父业,集六艺群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撰为《七略》,这是为中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七略》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其中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汉哀帝继位,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外戚王莽手中。刘歆曾与王莽共过事,二人关系十分密切。王莽就推举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后又逐渐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显赫的人物。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汉哀帝死后,王莽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又提升为羲和京兆尹,并封为红休侯。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2)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你没什么特殊德行,却得到朝廷如此厚恩,受到重用,拿什么来报答呢?异德:殊勋。按:从“告歆无忽”至此句,《艺文类聚》中无,现据《宋补》。
  (3)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董仲舒曾说过:(你因祸),前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来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意思是因祸得福,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相近。董生:指董仲舒,西汉大儒,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广川人(今属河北景县)。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今存学术著作《春秋繁露》十七卷。闾(lǘ):里巷的大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4)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这是说,人遇到忧患就会怀着敬畏之心谨慎地努力行事,小心谨慎努力行事就一定会收获好的功德,福祉于是随之而来。
  (5)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又说前来道贺的人走到家门前时,来吊唁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
  (6)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说的是人享福就易生骄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吊慰的人会随后到来。
  (7)“齐顷公”句:齐顷公(?—公元前572年),姜姓,吕氏,名无野,齐桓公之孙,齐惠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72年在位。霸者:指齐桓公,春秋时霸主,曾“六合诸侯,一匡天下”。藉:凭借。跂蹇(qí jiǎn):跛足。亏跋蹇之容:缺少对跛足之人容忍的雅量。晋国大臣郤克跛足。晋国曾派他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在楼上看到后忍不住发笑,并安排了同样有残疾的侍从做向导,这激怒了郤克,后在鞍之战中郤克率军大败齐师。故被鞍之祸:因而遭到鞌之战中的祸难。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王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齐顷公在马鞍山(今山东济南西)下大败,被晋军追逼,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与他互换衣服,装成逢丑父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命。
  (8)兵败师破,入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齐顷公被打败后,人们都来吊慰。他此后恐惧自新,得到百姓爱戴,诸侯也都把以前侵夺齐国的城邑归还给他。鞍之战后,齐国国势趋衰。齐顷公接受教训,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后来颇得民心,国家也强大起来。
  (9)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现在你小小年纪,就得到黄门侍郎这个显要的官职。黄门侍郎:汉时一种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文官。
  (10)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新授官职别人都来道贺,很多有身份的人也给你叩头。你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才能免于灾祸。按:“今若年少”至结尾几句,《艺文类聚》中无,现据《宋《太平御览》补》。

  【翻译】
  告诫刘歆,不要忽视。你没什么特殊德行,却蒙恩甚厚得到朝廷重用,拿什么来报答呢?董仲舒说过:“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的门口。”这是说,人遇到忧患就会怀着敬畏之心谨慎地努力行事,小心谨慎努力行事就一定会收获好的功德,福祉于是随之而来。他又说:“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说的是人享福就易生骄奢,骄奢就会招来祸患,所以吊慰的人会随后到来。齐顷公刚主政时,凭借他爷爷齐桓公的余威,对诸侯轻慢侮辱,看不起晋国使臣郤克的外表,所以遭到鞌之战惨败的祸害,临时改换装束才得以逃命。这就是“道贺的人到了家门时,吊慰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齐顷公被打败后,人们都来吊慰。他此后恐惧自新,得到百姓爱戴,诸侯也都把以前侵夺齐国的城邑归还给他,这就是“来吊慰的人走到家门前时,道贺喜事的人其实已经到了里巷口”的道理。现在你小小年纪,得到黄门侍郎的官职,这是个显要的位置,新授官职别人都来道贺,很多有身份的人也给你叩头。你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才能免于灾祸。
  【简评】
  刘歆的父亲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刘歆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气氛很浓的书香门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少年时代的刘歆就已精通《诗经》、《尚书》等典籍。当时的西汉皇帝成帝,听说刘歆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特意召见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这一显要的官职。刘向的这篇《诫子书》,即是在刘歆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之时写的。
  刘向身历三朝,三罢三出,深知官场凶险。他告诫年少而处显要之位的儿子,要特别低调恭谨,加倍小心。为了增强说服力他采用两个渠道:
  一是引用名人之言来说教。董仲舒是当代大儒,也是刘向的前辈。他引用董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辩证关系。告诫儿子不可骄奢傲慢,须敬业恭行,谦逊好学,如此,才能有所成就。反之,福至而大喜过望,骄奢自来,祸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这方面,刘向本人就有亲身体验:刘向生于“家产过百万”的皇室贵胄之家,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元帝时,任宗正,可谓“贺者在门”。但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免为庶人“,可谓”吊者在闾”。成帝即位后,又得进用,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又是“贺者在闾”。
  二是借用历史人物齐顷公来证明:齐顷公昔日“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结果“被鞍之祸,遁服而亡”,以此证明“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兵败师破后接受教训,“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以此证明“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
  刘向的教子应当说是很成功的:他的三个儿子都器质非凡: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和政治家。这位刘歆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少子刘歆,更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他自幼就受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熏陶,刻苦读书。后来与父亲一同在天禄阁校刊秘籍,受其口承指教,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伟大学者。刘向死后,刘歆任继承父业,根据父亲著的《别录》,编出反映当时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七略》共七卷,共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他对天文律历及数学也有研究,所著《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他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因此受到后人的推崇和尊敬。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称刘歆为“学术界的大伟人”。

刘向                             刘歆

  诫子书 郑玄
  【原文】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1),往来幽、并、兖、豫之域(2),获觐乎在位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处逸大儒,(3)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4)。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5)。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6)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7);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8)。比牒并名,早为宰相(9)。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0)。吾自忖度,无任于此(11)。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12)。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13)。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14);案之典礼,便合传家。(15)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16);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17)。自非拜国(18)君之命,问族亲之忧(19),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杖出门乎(20)?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21),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22),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23)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24)
  吾虽无绂冕之绪(25),颇有让爵之高(26);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27)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28)礼堂写定,传与其人(29)。日夕方暮,其可图乎!(30)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31)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32)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33)
  (《后汉书·郑玄传》)
  【作者介绍】
  郑玄(公元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十二三岁,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儒家“五经”;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但由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在18岁那年,他不得不充任乡啬夫之职(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后晋级为乡佐。虽然上司器重,乡亲拥护,但郑玄不愿为吏以谋生,仍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太山太守、北海相杜密有次到高密县巡视,很赏识郑玄,遂调到郡里为吏录,但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师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后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继而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后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回家后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郑玄因杜密受牵连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郑学的主要成就《天文七政论》、《中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汉灵帝光和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东汉王朝迫于形势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被禁锢了十三年。
  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于是争相聘请他人朝担任要职。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羞与外戚闭寺为伍,绝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学术工作。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郑玄解禁后被州郡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如此拒绝名利,潜心学术,即使在学术大师中也是极少见的。
  东汉建安五年(200)春,袁绍命其子袁谭逼郑玄随军,行至今河北大名东病故。
  郑玄也以自己的道德文章获得在当时就获得普遍的尊敬:一代经学大师马融对自己这个学生就深深佩服,知道他会超过自己。当郑玄辞归时,他于是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建安七子之首孔融为人倨傲,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都敢嘲弄,但“深敬于玄,屣履造门”。连造反的盗贼也是如此:“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郑玄在经学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注疏中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郑学”的出现,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皮锡瑞语,见《经学历史》)。人们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郑玄所注群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又注《尚书大传》、《周易干凿度》、《干象历》等。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郑玄的论着多散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郑玄佚着多种,略可见其遗说。
  为纪念这位伟人,后人建有郑公祠,位于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郑康成墓位于郑公祠北10米处。原墓封土高6米,文革期间被挖平。1985年修祠同时筑封土恢复原貌,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玄                                               《周礼》郑玄注

  【注释】
  (1)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我家过去很贫穷,但父母兄弟对我很宽容,同意我辞去官府小吏差事,去周、秦的故都西安、咸阳一带去游学。按: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汉书》中有传。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宦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但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
  (2)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行走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幽州:又称燕州,包括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的一些地域。今北京市古代称幽州;并州: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今太原市古代称并州;兖州:今山东西南部一带,今有兖州市;豫州:东汉地名。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一带。
  (3)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希望能拜见在职位上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在野的大儒。觐(jìn):诸侯朝见天子。这里泛指拜见。
  (4)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达到对方的允准后,皆很恭敬地从这些通人大儒那里获得教益。得意:达到对方的允准,即成为对方的学生。咸:都,皆;捧手:拱手,表示尊敬。按:郑玄在幽、并、兖、豫等地游学中,曾先后师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陈球受业,学习《律令》,最后拜关中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马融为师,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
  (5)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于是我广泛地了解了儒家的“六艺”,大略阅读了儒家经书的注释。时时还能看到一些秘藏典籍和探索纬书中的奥秘。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为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传记:亦称“经传”,儒家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说”;纬术:“纬书”术数。“纬书”即相对于“经书”而言,为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经书《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明代王廷相《序》:“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纬术”。
  (6)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四十岁以后,为了供养父母,回到家乡种田维持生计,整天过得很快活。按: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弟子达数千人,终成大儒。
  (7)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又遇到宦官专权,发布“党锢”之令,牵连到我,被禁锢十四年才被赦免。按:汉恒帝时,外戚与李膺、杜密等读书人中高层(清流)联合起来计议诛杀宦官,泄秘后反被宦官先发制人,阴谋陷害,将李膺、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陆续逮捕“党人”(清流)。灵帝建宁元年(168),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于建宁四年(171)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也被禁锢。这年,郑玄45岁。汉灵帝光和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东汉王朝迫于形势大赦党人,这时郑玄已58岁了,共禁锢了十四年。
  (8)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被推举“贤良方正有道”科,大将军何进征辟我入朝为官,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第二年,又以公车再征入朝为博士。贤良方正有道: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二年(前178)。由朝臣或地方州郡长官推荐入朝;辟大将军: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三司府:三司官署。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灵帝中平四年(187),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公车再召:中平五年郑玄与荀爽、申屠蟠、襄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去。公车:汉代制度,以公家车马送被举荐之人赴京,叫做“公车征召”。
  (9)比牒并名,早为宰相:(如果我愿意)我的名字列在朝廷名牒上,位置早同宰相差不多。献帝建安三年(198),征郑玄为大司农,并赐安车一乘,令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乘安车至许昌,便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大司农是位列九卿的高官,同宰相位置相等。
  (10)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以上的大将军、三司这些公卿,富有美德,学识渊博,胜任作为皇上大臣,因而适合依次处此高位。懿德:美德。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泛指学识渊博的人;克堪王臣:胜任;故宜式序:故宜,因而、适合;式序,指依次、按顺序。语出《诗经·周颂·时迈》:“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11)吾自忖度,无任于此:我自己反思一下,是不适合担任这类高官的。忖度:思量。
  (12)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我的志向在于祖述周公、孔子这些古代圣贤的本意,整理比较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不一致之处,为此竭尽我的全部才智,所以听到任命我为大司农的朝命,我并没有服从。元意:本意,最初的想法;不齐:不一致之处;罔从:不从。按,这两句包括上述几句,皆在解释自己不愿担任大司农的原因。
  (13)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但是,黄巾军作乱祸害,我到处躲避,又回到故土。萍浮:像浮萍一样漂流。
  (14)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到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过去从事的儒学今已衰落,我仍感到过去的注疏中仍有失误之处。
  (15)案之典礼,便合传家:我打算根据典籍做一些订正,然后传给你。
  (16)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现在我告诉你:我年纪大了,家事归你掌管。
  (17)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我将安静度日,不受打扰,在深思熟虑中完成我的学术事业。覃思:深思。
  (18)自非拜国君之命:只要不是国君征召。
  (19)问族亲之忧:前去问候探望亲属忧伤之事。
  (20)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杖出门乎:上坟祭祀,考察野外物体,我柱着拐杖出过门吗?意思是除了上述几桩必须出门之事外,整天在家做学问。
  (21)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可叹你独自一人,无兄弟互相依靠。茕茕(qióng):孤独的样子。按:郑益恩是郑玄的独生子。
  (22)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你应努力寻求立身行事君子之道,钻研学问,不要间断。勖(xù)求:勉力追求;替:更替,改变。
  (23)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对那些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之人要恭敬谨慎有,接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声誉靠同事朋友宣扬,而德行却靠自己立志树立。敬慎:恭敬谨慎;威仪: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语出《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24)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如果能得到别人的称赞,这一生也就感到荣幸了。你能不深思吗?
  (25)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我虽然没有身为高官留下的政绩,却有不愿为官、辞掉爵位的高尚风格。绂冕: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绪:余绪,留下的政绩。
  (26)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自己很满意学术上的成就,大概不会给后人带来羞耻。论赞:史传后面编撰者发表的评论。这里泛指做学问;庶:庶几,大概。
  (27)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最后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去世了的父母的墓地尚未修好。
  (28)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我所喜爱的书籍,大部分都破烂了,不能在太学中定稿,传给应传的人。礼堂:太学的大殿。
  (29)日夕方暮,其可图乎:我已经年老,像快下山的太阳,还有时间补救吗?
  (30)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现在家境比过去要好一些,只要勤劳,不误农时,就不会为饥寒担忧。差多:语气词,要好一些。
  (31)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节衣缩食,做到这两点,就能让我减少忧虑。
  (32)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假如你不听我这番话,那也就作罢。

  【翻译】
  我家过去很贫穷,但父母兄弟对我很宽容,同意我辞去官府小吏差事,去周、秦的故都西安、咸阳一带去游学,行走在幽、并、兖、豫等地,希望能拜在职位上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在野的大儒为师,达到对方的允准后,皆很恭敬地从这些通人大儒那里获得教益。于是我广泛地了解了儒家的“六艺”,大略阅读了儒家经书的注释。时时还能看到一些秘藏典籍和探索纬书中的奥秘。四十岁以后,为了供养父母,回到家乡种田维持生计,整天过得很快活。后又遇到宦官专权,发布“党锢”之令,牵连到我,被禁锢十四年才被赦免。被推举“贤良方正有道”科,大将军何进征辟我入朝为官,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第二年,又以公车再征入朝为博士。(如果我愿意)我的名字列在朝廷名牒上,位置早同宰相差不多。那些大将军、三司这类公卿,富有美德,学识渊博,胜任作为皇上大臣,因而适合依次处此高位。我自己反思一下,是不适合担任这类高官的。我的志向在于祖述周公、孔子这些古代圣贤的本意,整理比较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不一致之处,为此竭尽我的全部才智,所以听到任命我为大司农的朝命,我并没有服从。但是,黄巾军作乱祸害,我只好到处躲避,又回到故土。到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过去从事的儒学今已衰落,我仍感到过去的注疏中仍有失误之处。我打算根据典籍做一些订正,然后传给你。
  现在我告诉你:我年纪大了,家事要靠你掌管。我将安静度日,不受打扰,在深思熟虑中完成我的学术事业。只要不是国君征召,前去探望安慰亲属忧伤,或上坟祭祀,考察野外物体,你见过我柱着拐杖出过门吗?家务事无论大小,你都要一人承担:可叹你独自一人,无兄弟互相依靠。你应努力寻求立身行事君子之道,钻研学问,不要间断。对那些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之人,要恭敬谨慎;接近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因为声誉靠同事朋友宣扬,而德行却靠自己立志树立。如果能得到别人的称赞,这一生也就感到荣幸了。你能不深思吗?你能不深思吗?
  我虽然没有身为高官留下的政绩,却有不愿为官、辞掉爵位的高尚风格。自己很满意学术上的成就,大概不会给后人带来羞耻。最后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去世了的父母的墓地尚未修好。我所喜爱的书籍,大部分都破烂了,不能在太学中定稿,传给应传的人。我已经年老,像快下山的太阳,还有时间补救吗?现在家境与过去相比,要好一些,只要勤劳,不误农时,就不会为饥寒担忧。节衣缩食,做到这两点,就能让我减少忧虑。假如你不听我这番话,那也就作罢。
  【简评】
  此信写于献帝建安三年(198)黄巾之乱后。
  建安二年,朝廷征郑玄为大司农,位列三公,并派特使,“安车蒲轮”接郑玄进京。并令所过郡县长吏送迎。这在古代为最隆重的礼节。但郑玄不慕富贵,也不羡虚荣,他一心只想整理儒家典籍,安心在家做学问。因此车至许昌,便借口有病返回故乡山东高密。但黄巾起义又骚扰山东,郑玄为避祸,南北飘泊。好在黄巾军也佩服郑玄道德文章,不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而且“相约不敢入县境”(《后汉书·张曹郑列传》),连家乡也未被受到侵扰。因此郑玄回到家中准备修整父母坟茔,整理已经破旧的儒家典籍。此时郑玄已年过七十,来日无多。就在这个背景下,给唯一儿子郑益恩写下这封千叮咛万嘱咐的《诫子书》。据《后汉书·张曹郑列传》,郑玄之子名益,字益恩,生卒年不详,是郑玄唯一的独自。孔融为北海相时,举荐郑益为孝廉。郑玄在这封家书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对儿子的志向、道德、学业、家政等方面提出殷切嘱托和希望,父子之情充溢满纸。
  《诫子书》虽然是向儿子传承治学与为人的经验,但也是他一生为学与修身的回顾:首先是“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他的一生都是遵循君子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人。其次是“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这从郑玄一生不辍耕作,生活俭朴,不难见出。郑玄即使学成归乡仍然“假田播殖”,供养父母;而黄巾乱中也仍然“客耕东莱”,并在病逝前还“遗令薄葬”。信中还表达一位暮年学者对文化遗产的念念不忘与拳拳期待之情。
  这封家书的最大价值有二:一是郑玄在信中回顾了自己求学、治学的一生经历,以及不慕富贵、不羡虚荣,自甘淡泊、一心治学、心无旁骛的高尚人品操守。他一生被州郡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直到临终前,让他牵挂于心的,除了修父母坟茔外,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如此拒绝名利,潜心学术,惦念文化传承,即使在历代学术大师中也是极少见的。二是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完全通过现身说法,以言衬行,或以行衬言,为子女竖立一根学习、追求的标杆。读其信,听其言,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位古稀老人的舐犊之情和学术抱负溢于言表,历历在目,对读者都感人至深,何况自己的爱子?史实证明,郑玄这位唯一的儿子并未辜负他的期望。就在写此信后不久,黄巾军围攻北海(今山东潍坊市)郑益恩率众前往救援时任北海相的孔融,战死于北海。此时妻子已怀孕。后生下遗腹子。郑玄见其手纹似自己,就给孙子取名叫“小同”。郑益恩墓在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郑玄墓东北里许,父子永远相伴。

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西郑公祠和郑玄墓

    诫子诗 东方朔

  【原文】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1);优哉游哉,于道相从(2)。首阳为拙,柱下为工(3);饱食安步,以仕代农(4);依隐玩世,诡时不逢(5)。才尽身危,好名得华(6)。有群累生,孤贵失和(7)。遗余不匮,自尽无多(8)。圣人之道,一龙一蛇(9);形现神藏,与物变化(10);随时之宜,无有常家。(11)
  (《东方太中集》,见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作者介绍】
  东方朔(前161——前93),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市南)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北)神头镇人,幼年失去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知识足够运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诵读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习《孙吴兵法》关于作战布阵的才能,金鼓的指挥作用,也诵读了二十二万字。为人重然诺,信服子路的话,没有不兑现的诺言。汉武帝即位后,广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上书自荐,文辞不谦逊,极力夸耀自己,声称自己“身高九尺三寸,双目若明珠悬挂,牙齿似银贝排列,像孟贲那样勇武,像庆忌那样敏捷,像鲍叔那样廉洁,像尾生那样守信”。汉武帝欣赏其特别奇异,就让“待招公车”。后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汉书·东方朔传》和民间故事中记载许多关于他滑稽多智的故事,颇有点类似前面家书中提到的纪晓岚,也许纪晓岚的许多故事就是仿照东方朔编造出来的:
  东方朔在“待招公车”时,俸禄少,又不能见到天子。于是他欺骗随侍皇上的弄臣侏儒们,说:“皇上认为你们对国家无用,耕田出力不如常人;面对众人,高居官位不能治民,随军杀敌不能承担军事任务,对国家无用,白白耗费衣食,现在打算把你们全杀光。”侏儒们非常害怕,个个啼哭。东方朔见此状后,又骗他们说:“皇上倘若经过,你们就叩头谢罪,就可以免死了。”于是,当汉武帝经过时,侏儒们都大声哭号,叩头在地。武帝很诧异,询问原因,侏儒们说:“东方朔说皇上打算把我们全杀光。”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吓唬侏儒呢?”东方朔回答道:“臣朔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高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多,俸禄也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钱。侏儒胀得要死,我饿得要死。如果我的话可以采纳,希望待遇有所不同;不能采纳,就让我回去,不要让我耗费长安的粮食。”皇上大笑,因此让他在金马门侍应诏对,渐渐能够亲近皇上。
  有次武帝让那些术数大师猜物,把壁虎反扣在钵盂下,让他们猜,这些术数大师一个未能猜中。于是东方朔自我推荐说:“我曾学习过《易》,请允许我来猜。”他先卜筮,然后答道:“我以为是龙又没有角,称作蛇又有脚,蜒蜒曲曲窥头探脑,善于攀缘墙壁,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皇上说“:好!”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也连连猜中,一猜中就赐帛。于是武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不高兴了。郭舍人能言善辩,言辞无穷,常侍奉在皇上身边,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不是真本事。请让我设局让他再猜,他如果猜中,就打我一百大板,不能猜中,就赐给我帛。”郭舍人将树上的灵芝用盆盖住让东方朔猜。东方朔说:“是窭薮。”郭舍人大笑说:“我就知道他不能猜中,这是灵芝。”东方朔说:“生肉叫做脍,干肉叫做脯,附在树上叫灵芝,盆下叫做窭薮。”于是皇上命人打郭舍人一百大板,打得郭舍人大声嚎叫。
  又有一次,东方朔嘲笑郭舍人说:“喂!口无毛,声嗷嗷,臀越高。”将这个弄臣比做一条狗。郭舍人向武帝哭诉:“东方朔擅自诋毁欺侮天子的侍从,应当判处死刑。”皇上问东方朔为什么要诋毁郭舍人。东方朔回答说:“我并没有诋毁他,只是和他在猜谜语。”皇上问:“谜语说的是什么?”东方朔说:“口无毛,是狗洞;声嗷嗷,是母鸟在喂雏鸟;臀越高,是鹤在低头啄食。”舍人不服气,趁机说:“我请求再问他谜语,如果他不知道,也应该打板子。”就胡诌韵语说:“令壶龃,老柏涂(途),伊优亚,牙,是什么?”东方朔说:“令就是命;壶是用来装东西的;龃是牙齿不正;老,是人们尊敬的;柏树,是鬼的官府;涂,是浸湿的小路;伊优亚,表示言辞未定;狋吽牙,是两犬相争。”舍人问的话,东方朔应声即答,随机应变,机诈百出,没有什么能问住他,皇上身边的人大惊。皇上于是让东方朔担任常侍郎,于是得到皇上的宠幸。有次三伏天,皇上下令赐给随从官员肉。主管这事的大官天色很晚了还不来,东方朔拔剑割肉,对他的同事们说“:三伏天应当早点回家,请允许我接受赏赐。”说完,拿着肉就离去,第二天武帝责问说:“昨天赏赐肉,你不等待诏令,拔剑割肉就离开了,为什么?”东方朔摘掉帽子谢罪。皇上说“:先生起来自我检讨吧!”东方朔拜了又拜,说:“东方朔呀!东方朔!接受赏赐不等待诏令,多么无礼呀!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割肉不多,又多么廉洁呀!回家送给妻子,又是多么仁爱呀!”武帝笑着说:“让先生自我批评,反而自我标榜!”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回家送给妻子。
  其实,东方朔是很有理想抱负的有志之士,他的诙谐、滑稽,只不过是他对刚愎自用,不纳臣言的汉武帝一种劝谏方式,诚如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指出的那样:“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又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表自己的不满。“难”是东方朔首创的一种古文体。《答客难》中假设有客问难东方朔,讥刺他官微位卑却向修圣人之道。他进行答辩:先说武帝时与战国时士人处境不同,遭遇自然而异,进而说修身是士人本分,不能因时而异;最后说士人的境遇因时而异自古而然。全篇带有诙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在《非有先生论》中。作者虚构非有先生回答吴王的问题,引经据典,借古讽今,表达其施政方略。全文以耸人听闻的笔力,纵横捭阖,气充辞沛表现出深味仕途艰难的感慨。结尾所展示的吴王听后“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痛下革弊的决心,三年之后出现“海内晏然,天下大治”的太平盛况,实际是集中阐发了东方朔一生的政治理想。此赋写于武帝晚年已经国事日非,无可挽回地由极盛渐入衰微之际,所以倍显沉重而耐人寻味。
  东方朔是著名的辞赋家,一生著述甚丰,除上述的“难”体《答客难》、赋体《非有先生论》外,尚有《封泰山》、《责和氏壁》、《皇太子生禖》《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从公孙弘借车//《诫子书》、《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

东方朔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

  【注释】
  (1)明者处世,莫尚于中: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中:中庸之道,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优哉游哉,于道相从: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
  (3)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太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首阳:首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这里用首阳指代伯夷、叔齐。据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国君之二子。因互相揖让对方去继位,结果都离开孤竹国,一同到了周。听说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后来听说周取代商建立周朝,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柱下:指代老子李耳,因为那李耳曾为柱下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代表作为《道德经》五千言,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4)饱食安步,以仕代农: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安步:轻松缓慢地行走。
  (5)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依隐:像隐者那样,即“大隐隐于朝”;诡时:违背时宜。《后汉书·桓谭冯衍传赞》:“道不相谋,诡时同失”;不逢:不会遭祸。
  (6)才尽身危,好名得华: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
  (7)有群累生,孤贵失和: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
  (8)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
  (9)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现神藏,与物变化: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一龙一蛇:即龙蛇变化。
  (10)随时之宜,无有常家: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翻译】
  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就太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它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简评】
  这篇《诫子诗》见于《东方太中集》,被后人称为“容身避害之上策”。
  孔子的孙子子思著有《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处于平平常常的心态之中。这就是所谓“中庸之道”,被历代儒家作为修身的传统法宝。东方朔在《诫子诗》中反复强调的也就是“中庸之道”。他举历史上正反例子伯夷、叔齐和老子来树立“工”和:“拙”的榜样;然后从“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等诸多方面,指出无论是为官、待人,还是理财、做事都必须不偏不倚、留有余地,有一种平平常常的心态。那些才华毕露的处境常危,深孚众望的一生忙碌,自命清高的人缘不好,任何事都不留有余地的没有前途,都是因为不循中庸之道。最后又举圣人为例,说明人应该顺乎时势发展而主动变化,不要一成不变。
  东方朔教育孩子要这样做,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史称东方朔性格诙谐,滑稽多智,实际上这正是他保护自己的独特方式。因为作为一个正直之士,他不满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但鉴于武帝的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又不能直言极谏,司马迁遭腐刑就是一个教训。所以他用《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这种假借和诙谐的方式,借古讽今,来劝谏和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不平。做到既抒心志,又“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