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7月22日 作者:陈友冰 来源:国学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诫子崧书 徐勉
  原 文
  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1)。薄躬遭逢,遂至今日(2),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3),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4)。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5)详求此言,信非徒语。(6)
  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7)所以显贵以来,将三十载,门人故旧,亟荐便宜,(8)或使创辟田园,或劝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9)若此事众,皆距而不纳(10),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11)中年聊於东田闲营小园者,非在播艺以要利人,正欲穿池种树,少寄情赏(12)。又以郊际闲旷,终可为宅,(13)傥获悬车致事,实欲歌哭於斯(14),慧日、十住等,既应营婚,又须住止(15)。吾清明门宅,无相容处,所以尔者,亦复有以(16)。前割西边,施宣武寺,既失西厢,不复方幅,意亦谓此逆旅舍耳,何事须华?(17)常恨时人,谓是我宅。(18)
  古往今来,豪富继踵,高门甲第,连阖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谁室?(19)为培娄之山,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20)用托性灵,随便架立,不在广大,惟功德处,小以为好,(21)所以内中逼促,无复房宇。(22)近营东边儿孙二宅,乃藉十住南还之资,(23)其中所须,犹为不少,既牵挽不至,又不可中途而废。(24),郊间之园,遂不办保,货与韦黯,乃获百金,成就两宅,已消其半(25)。寻园价所得,何以至此,(26)由吾经始历年,粗已成立,(27)桃李茂密,桐竹成阴,塍陌交通,渠畎相属,华楼迥谢,颇有临眺之美,孤峰丛薄,不无纠纷之兴,渎中并饶菰蒋,湖里殊富芰荷。(28)虽云人外,城阙密迩,韦生欲之,亦雅有情趣,追述此事,非有吝心,盖是笔势(南史作事意)所至耳(29)。
  忆谢灵运山家诗云:中为天地物,今成鄙夫有(30)。吾此园有之二十载矣,今为天地物,物之与我,相校几何哉?(31)此吾所馀,今以分汝,营小田舍,亲累既多,理亦须此。(32)且释氏之教,以财物谓之外命,儒典亦称何以聚人曰财(33)。况汝曹常情,安得忘此?闻汝所买姑熟田地,甚为舄卤,弥复可安(34)。所以如此,非物竞故也。虽事异寝丘,聊可仿佛。(35)孔子曰:居家理事,可移於官。(36)既已营之,宜使成立,进退两亡,更贻耻笑。(37)若有所收获,汝可自分赡内外大小,宜令得所,非吾所知,又复应沾之诸女耳(38)。汝既居长,故有此及。凡为人长,殊复不易,当使中外谐缉,人无间言,先物後己,然後可贵。(39)老生云:“後其身而身先”。若能尔者,更招巨利,汝当自勖,见贤思齐,不宜忽略以弃日也。(40弃日乃是弃身,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今之所敕,略言此意,正谓为家已来,不事资产,既立墅舍,以乖旧业,陈其始末,无愧怀抱。(41)
  兼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牵课奉公,略不克举,其中馀暇,裁可自休,(42)或复冬日之阳,夏日之阴,良辰美景,文案闲隙,负杖蹑履,逍遥陋馆,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暂乐,庶居常以待终,不宜复劳家间细务(43)。汝交关既定,此书又行,凡所资须,付给如别,自兹以後,吾不复言及田事,汝亦勿复与吾言之(44)。假使尧水汤旱,吾岂知如何?(45)若其满庾盈箱,尔之幸遇,如斯之事,并无俟令吾知也。(46)
  记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47)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
  (《梁书·徐勉传》,《南史》卷六十,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三)
  注 释
  (1)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我家世代有清廉的家风,生活居处向来贫淡。至于说到购置产业,不但没有做过,连说都没有说过。直:仅、只。
  (2)薄躬遭逢,遂至今日。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直到今天皆是如此。薄躬:自身。
  (3)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每每想到能获得如此高的职位,并非是由于我才能出众。窃:窃取,这里指得到。
  (4)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这完全是靠我家清廉的门风以及祖宗的福德,才使我获得的。仰藉:仰赖依靠;臻:至、达到。
  (5)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又说留给子孙一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一部儒家经典。籯(yíng):竹笼、竹制箱子;经:经书,这里指儒家经典。
  (6)详求此言,信非徒语:细细想想这句话,绝不是空话。徒语:说说而已。
  (7)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就是希望将清白家风继承下去,不会中断。庶:庶己,但愿如此。
  (8)门人故旧,亟荐便宜:我的门生和老朋友,极力建议我斟酌事宜,自行决断。亟(qì):急切;便宜: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
  (9)或使创辟田园,或劝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有的劝我置办田产,有的劝我开设店铺,又要我置办一支船队搞运输,通过经商来积累钱财。或:有的人;邸店:又称"邸肆"﹑"邸铺"、"塌坊"﹑"塌房"。邸(dǐ)原是指堆放货物的货栈﹐“店”原是指沽卖货物的场所﹐东晋﹑南朝至唐初两者是有所区分的。但南朝时已有邸店,将两者合在一处。舳舻(zhúlú):首尾相接的船队。舳,船尾;舻,船头。货殖:经商。语出《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司马迁《史记》中专设“货殖列传”。
  (10)若此事众,皆距而不纳:对于这些建议,我一概拒绝不接受。距:同“拒”。
  (11)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这并非是要像鲁国公仪子那样拔掉自家栽培的冬葵,去掉自家从事的纺织,做到为官不与民争利。只是为了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扰。葵:冬葵,是一种民间食用的重要的蔬菜,俗称“百菜之主";织,纺织。种葵、纺织,皆百姓主要谋生手段。“拔葵去织”语出《汉书·董仲舒传》:“故公仪子相鲁,之其见家织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
  (12)非在播艺以要利人,正欲穿池种树,少寄情赏:并非要在这个小园内种植谷物蔬菜以利别人,而是打算挖个池塘,种一些树木。以此寄托我的情怀,赏心悦目而已。播艺:播种耕作。唐常衮《扶风郡王马公神道碑铭》:“禾麻菽麦,业於播艺,用之有节。”以要利人:以利人为要。
  (13)又以郊际闲旷,终可为宅:又因为郊外土地闲旷,今后可以用来建住宅。以:因为。
  (14)傥获悬车致事,实欲歌哭於斯:假如获准让我退休,我就可以自在地生活在这里。傥(tǎng):如果;悬车致事:告老引退,辞官家居。悬车:因为不用上班了,让车辆空着。致事:停止办公务。歌哭於斯:在这里抒发自己快乐和忧伤。徐勉晚年,多次上书请求告老隐退,梁武帝皆不允。据《梁书》卷四十八“徐勉传”:“中大通三年(531),又以疾自陈,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馀如故。增亲信四十人。”
  (15)慧日、十住等,既应营婚,又须住止:慧日、十住这些僧人,前来主持婚丧礼俗,也需要住地。十住:佛教徒法号。慧日,梵语,意为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与“慧光”、“慧照”等同义;十住,又称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为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位至第二十位的称呼。
  (16)吾清明门宅,无相容处,所以尔者,亦复有以:我家门风清廉,住房不多。我所以要在城郊买个小园,就是做上述考虑的。
  (17)前割西边,施宣武寺,既失西厢,不复方幅,意亦谓此逆旅舍耳,何事须华:这块小园的前面已经施舍割给宣武寺。小园失去西面这块地,已经不完整。但我以为住宅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小客栈,何必那么奢华宏大呢?方幅,周边完整的地块;逆旅舍:客舍,旅店。语出《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
  (18)常恨时人,谓是我宅:所以我讨厌社会上说这里是我的私宅。
  (19)古往今来,豪富继踵,高门甲第,连阖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谁室?古往今来,豪门富翁一个跟着一个;高大门楼的上等府邸,房间连接着房间。但他一旦死去,这又变成是谁的住宅?踵:脚后跟;甲第:上等府第;阖(hé):门户关闭。
  (20)为培娄之山,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我在东田小园内堆个小土丘,上面垒几块石头,种上果树,又栽一些花卉,作为休息日自娱之处。培娄:本作“部娄”,小土丘。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杜预注:“部娄,小阜”;休沐:古代官员休息日。供官员休息和沐浴。汉代的官员是五天休息一天。见《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
  (21)用托性灵,随便架立,不在广大,惟功德处,小以为好:园内的园林修筑,主要用来作为精神寄托,并不刻意追求。并不求广大,只求积善存德,小一些为好。
  (22)所以内中逼促,无复房宇:因此园内环境狭小,并未建房舍。(按,这是在解释为何“常恨时人,谓是我宅”)。
  (23)近营东边儿孙二宅,乃藉十住南还之资:近来营造的园东面给儿孙的两处房舍,是借用十住和尚准备返回南方的路费。
  (24)其中所须,犹为不少,既牵挽不至,又不可中途而废:修建这两处房舍,需要不少花费。经费既没有出处,又不能半途而废。牵挽不至:筹措谋划不到。
  (25)郊间之园,遂不办保,货与韦黯,乃获百金,成就两宅,已消其半:于是我这个用来休沐之娱的东田小园便保不住了。卖给了韦黯,得到一百两银子,建好儿孙这两处房宅,已用去了一半银子。货:售给。
  (26)寻园价所得,何以至此:寻思一个郊外的小园,为何能卖得一百两银子?
  (27)由吾经始历年,粗已成立:那是由于我经过数年(按:下文说20年)经营,小园的园林已初具规模。
  (28)桃李茂密,桐竹成阴,塍陌交通,渠畎相属,华楼迥榭,颇有临眺之美,孤峰丛薄,不无纠纷之兴,渎中并饶菰蒋,湖里殊富芰荷:园内桃李茂密,桐树和竹子也都成林。园内小路纵横,水渠连着田沟。如果在此盖上华丽的楼台,建成曲折的水上亭阁,登临眺望是非常美的。(按:这里是设想韦黯购买后的建筑情形,与前面说的“内中逼促,无复房宇”并不矛盾)。园内小土丘草木茂盛,藤萝交缠让人产生兴致;小水沟内长着很多茭白,湖里有很多菱叶与荷叶。塍陌(chéngmò):田间小路;渠畎相属:畎(quǎn),田地间的沟。相属,相连;迥榭:曲折的水榭。榭(xiè):建在水面上的房屋。临眺:登临眺望;丛薄:茂密的草丛。语出《楚辞·招隐士》:“丛薄深林兮人上栗。”洪兴祖《楚辞补注》:“深草曰薄”;渎(dú)小水沟、水渠;菰蒋(gūjiǎng)茭白的叶子菰茭白,唐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殊富芰荷:菱叶与荷叶特别多。殊:特别;
  (29)虽云人外,城阙密迩,韦生欲之,亦雅有情趣,追述此事,非有吝心,盖是笔势所至耳:这里虽说是郊外,但离城很近。韦黯愿出资买下,说明他这个人也很有情趣。我向你追述此园的修建、园内的景致和卖园的原因,并非是表达吝惜之心,只是信笔所至罢了。(按:《南史》本传中“笔势”为“笔意”)。迩(ěr):距离近。
  (30)忆谢灵运山家诗云:中为天地物,今成鄙夫有:谢灵运在《山家》诗中说:“这山是天地之物,今日居然为下等人所据有。谢灵运(385——433),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他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山家》诗:今仅存残句,见于逯钦立《上古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31)吾此园有之二十载矣,今为天地物,物之与我,相校几何哉:我拥有这座小园已经20年了,今日重回天地之间。天地与我两相比较,小园自然应该属于天地所有。
  (32)此吾所馀,今以分汝,营小田舍,亲累既多,理亦须此:指卖园“所获百金,成就两宅”外剩下的银两,分给儿子徐崧,让他去经营一块田地和小房舍。长子在家主持家务,家庭人口多,我应该接济你。
  (33)且释氏之教,以财物谓之外命,儒典亦称何以聚人曰财:况且佛教教导我们,财物是身外之物。儒家典籍也告诉人们不得聚敛别人财物。按:梁武帝好佛,曾数次舍身佛寺。大臣们自然多为佛教徒。徐勉作为重臣,更不会例外。他让慧日、十住等僧人居住在己处,又将东田的西面施舍给宣武寺,皆是明证。
  (34)况汝曹常情,安得忘此?闻汝所买姑熟田地,甚为舄卤,弥复可安:何况你们只是寻常之人,怎能会不像常人那样置田买地呢?听说你们在姑熟买的田地,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我就更加不安(所以要用卖园余下之资接济你们)。汝曹:你们;姑熟:今安徽当涂县;舄卤(xìlǔ)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35)所以如此,非物竞故也。虽事异寝丘,聊可仿佛:我之所以要接济你,并非是鼓励你置田买地。这种做法虽比不上楚国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与世无争、知足知止的“寝丘之志”,但也与此用意相似。物竞故:物竞,与人竞争购置物业。故,原因;寝丘:春秋时代楚国的一块山地,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人把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称为为“寝丘之志,如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36)孔子曰:居家理事,可移於官。孔子说:一个人居家过日子,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如当官,也会将公务办得头头是道。见《孝经》:“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37)既已营之,宜使成立,进退两亡,更贻耻笑:姑熟田既然已经买了,就把它管理好。如果嫌田不好又将它放弃,这更会被人耻笑。
  (38)若有所收获,汝可自分赡内外大小,宜令得所,非吾所知,又复应沾之诸女耳:假如田地有所收获,你可以自行决定分些粮食给家族中内外大小人等,要做的合适,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就不知道了。另外也要让你的姐妹们沾点好处。
  (39)汝既居长,故有此及。凡为人长,殊复不易,当使中外谐缉,人无间言,先物後己,然後可贵:你是家中的长兄,所以我才这样交代你。大凡当长兄的,都非常不容易。为人行事要使内外协调一致,别人无闲话可说。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才会受到尊重。谐缉:协调一致。《宋书·巴陵哀王休若传》:“以休若和善,能谐缉物情,虑将来倾幼主,欲遣使杀之”;人无间言:别人无闲话可说。
  (40)老生云:“後其身而身先”。若能尔者,更招巨利,汝当自勖,见贤思齐,不宜忽略以弃日也:老子说:“如果一个人能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别人也会把他的利益放在前面”。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巨大的好处。理应当勉励自己,努力赶上贤者,一天都不要忘记这段话。勖(xù):勉励;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见《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弃日:一天也不能放弃、忘掉;老生:即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这段话见《道德经》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1)弃日乃是弃身,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今之所敕,略言此意,正谓为家已来,不事资产,既立墅舍,以乖旧业,陈其始末,无愧怀抱:一天忘掉这句话就是在糟蹋自身。一个人是获美名还是恶名,这岂不是大事吗?能不谨慎对待吗?今天告诫你的这些话,正是我成家以来不去追求资产积累的原因。我在东田经营小园,又为建儿孙二宅卖掉此园,已有违我昔日的旧业。今天把这事的前后经过告诉你,是为了无愧于我自己的襟怀志趣。敕(chì):告诫;墅舍:指前面提到的小园和建儿孙二宅;乖:违背;始末:事情的经过。按:《艺文类聚》“弃日句”前有“非徒”二字。
  (42)兼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牵课奉公,略不克举,其中馀暇,裁可自休:加上我已年老衰朽,身心气力皆已疲惫。处理公务已很勉强在规定时日内完成。其中如有空闲,才用来休息。殚(dān):竭尽;牵课:勉强,强作。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克举:限期举事。《列子·汤问》:“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裁:同“才”。
  (43)或复冬日之阳,夏日之阴,良辰美景,文案闲隙,负杖蹑履,逍遥陋馆,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暂乐,庶居常以待终,不宜复劳家间细务:或者在冬天的太阳下,夏天的阴凉处,良辰美景之际,处理公务闲暇之时,拄着拐杖穿着木屐,在简陋的园林馆中逍遥自在。到池塘边看游鱼,拨开林木听鸟鸣。一杯寡淡的酒,一曲琴音,追求一段时间的安乐,大体上以这种平常生活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不适合再过问家中具体细务。
  (44)汝交关既定,此书又行,凡所资须,付给如别,自兹以後,吾不复言及田事,汝亦勿复与吾言之:我这番交代之后,这封家书也送到你手中,其中说到的银两,我另外交付。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过问你们经营农田之事,你也不要同我再说这些事。
  (45)假使尧水汤旱,吾岂知如何:即使遇到唐尧时的大水或者商汤时的大旱,我又不是大禹和汤王,我能怎么办?尧:(前2377—前2259),祁姓,陶唐氏,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在位时黄河泛滥,洪水滔滔,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汤:即商汤(前?年——约前1588年)河南商丘人。姓子,名履,又名天乙,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在位时天大旱,五年不收。于是商汤剪发,缚手,将自己当作牺牲,在桑林中祈祷,说::“这是我一人之罪,请不要连累万民;就算是万民有罪,也是罪在我一个之身。不可因我一人之不聪敏,而使上帝鬼神伤万民之命。于是感动上苍,雨水大降。
  (46)若其满庾盈箱,尔之幸遇,如斯之事,并无俟令吾知也:假使管理有方,赚个盆满钵满,这是你等的幸运。即使遇到这样的事,也无需等候我的意见。庾:同“腴”,丰满。俟(sì):等候。
  (47)记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礼记》上说:“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父亲之志,善于完成父亲交代的事”。记:《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的辑录。这段话见于《礼记》“中庸”篇。
  翻 译
  我家世代有清廉的家风,生活居处向来贫淡。至于说到购置产业,不但没有做过,连说都没有说过。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直到今天皆是如此。每每想到能获得如此高的职位,并非是由于我才能出众,这完全是靠我家清廉的门风以及祖宗的福德,才使我获得的。古人说:教诲子孙清白做人,这是最丰厚的遗产;又说:留给子孙一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一部儒家经典。细细想想这句话,绝不是空话。
  我虽然比较愚钝,但也有自己的志向,就是希望将清白家风继承下去,不会中断。所以自从我获得高位这三十年来,有的人劝我置办田产,有的劝我开设店铺,又要我置办一支船队搞运输,通过经商来积累钱财,对于这些建议,我一概拒绝不接受。这并非是要像鲁国公仪子那样拔掉自家栽培的冬葵,去掉自家从事的纺织,做到为官不与民争利。只是为了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扰。中年以后姑且在城东经营一个小园,并非要在这个小园内种植谷物蔬菜以利别人,而是打算挖个池塘,种一些树木。以此寄托我的情怀,赏心悦目而已。又因为郊外土地闲旷,今后可以用来建住宅。假如获准让我退休,我就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慧日、十住这些僧人,前来主持婚丧礼俗,也需要住地。我家门风清廉,住房不多。我所以要在城郊买个小园,就是做上述考虑的。这块小园的前面已经施舍割给宣武寺。小园失去西面这块地,已经不完整。但我以为住宅不过是人生旅途上一个小客栈,何必那么奢华宏大呢?所以我讨厌社会上说这里是我的私宅。
  古往今来,豪门富翁一个跟着一个;高大门楼的上等府邸,房间连接着房间。但他一旦死去,这又变成是谁的住宅?我在东田小园内堆个小土丘,上面垒几块石头,种上果树,又栽一些花卉,作为休息日自娱之处。园内的园林修筑,主要用来作为精神寄托,并不刻意追求。并不求广大,只求积善存德,小一些为好。因此园内环境狭小,并未建房舍。近来营造的园东面给儿孙的两处房舍,是借用十住和尚准备返回南方的路费。修建这两处房舍,需要不少花费。经费既没有出处,又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这个用来休沐之娱的东田小园便保不住了,卖给了韦黯,得到一百两银子,建好儿孙这两处房宅,已用去了一半银子。寻思一个郊外的小园,为何能卖得一百两银子?那是由于我经过数年经营,小园的园林已初具规模
  园内桃李茂密,桐树和竹子也都成林。园内一条条小路,水渠连着田沟。如果在此盖上华丽的楼台,建成曲折的水上亭阁,登临眺望是非常美的。园内小土丘草木茂盛,藤萝交缠让人产生兴致;小水沟内长着很多茭白,湖里有很多菱叶与荷叶。这里虽说是郊外,但离城很近。韦黯愿出资买下,说明他这个人也很有情趣。我向你追述此园的修建、园内的景致和卖园的原因,并非是表达吝惜之心,只是信笔所至罢了。
  谢灵运在《山家》诗中说:“这山是天地之物,今日居然为下等人所据有。我拥有这座小园已经20年了,今日重回天地之间。天地与我两相比较,小园自然应该属于天地所有。我卖园所获的百金,除”成就两宅”外还剩下的银两,现在分给你,让他去经营一块田地和小房舍。家庭人口多,我做点贡献是应该的。况且佛教教导我们,财物是身外之物。儒家典籍也告诉人们不得聚敛别人财物。何况你们只是寻常之人,怎能会不像常人那样置田买地呢?听说你们在姑熟买的田地,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我就更加不安(所以要用卖园余下之资接济你们。我之所以要接济你,并非是鼓励你置田买地。这种做法虽比不上楚国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与世无争、知足知止的“寝丘之志”,但也与此用意相似。孔子说:一个人居家过日子,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如当官,也会将公务办得头头是道。姑熟田既然已经买了,就把它管理好。如果嫌田不好又将它放弃,这更会被人耻笑。假如田地有所收获,你可以自行决定分些粮食给家族中内外大小人等,要做的合适,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就不知道了。另外也要让你的姐妹们沾点好处。你是家中的长兄,所以我才这样交代你。大凡当长兄的,都非常不容易。为人行事要使内外协调一致,别人无闲话可说。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才会受到尊重。老子说:“如果一个人能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别人也会把他的利益放在前面”。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巨大的好处。理应当勉励自己,努力赶上贤者,一天都不要忘记这段话。一天忘掉这句话就是在糟蹋自身。一个人是获美名还是恶名,这岂不是大事吗?能不谨慎对待吗?今天告诫你的这些话,正是我成家以来不去追求资产积累的原因。我在东田经营小园,又为建儿孙二宅卖掉此园,已有违我昔日的旧业。今天把这事的前后经过告诉你,是为了无愧于我自己的襟怀志趣。
  加上我已年老衰朽,身心气力皆已疲惫。处理公务已很勉强在规定时日内完成。其中如有空闲,才用来休息。或者在冬天的太阳下,夏天的阴凉处,良辰美景之际,处理公务闲暇之时,拄着拐杖穿着木屐,在简陋的园林馆中逍遥自在。到池塘边看游鱼,拨开林木听鸟鸣。一杯寡淡的酒,一曲琴音,追求一段时间的安乐,大体上以这种平常生活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不适合再过问家中具体细务。我这番交代之后,这封家书也送到你手中,其中说到的银两,我另外交付。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过问你们经营农田之事,你也不要同我再说这些事。即使遇到唐尧时的大水或者商汤时的大旱,我又不是大禹和汤王,我能怎么办?假使管理有方,赚个盆满钵满,这是你等的幸运。即使遇到这样的事,也无需等候我的意见。
  《礼记》上说:“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父亲之志,善于完成父亲交代的事”。今日希望你能成全我上述愿望,我死而无恨。
  作者介绍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父徐融,曾为南昌相。幼年丧父,家孤贫但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又尝谓诸子曰:‘此人师也,尔等则而行之’”(《宋史·徐勉传》)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琅邪王融一时才俊,特相慕悦,尝请交焉。后受到梁武帝器重,使管书记。及帝即位,拜中书侍郎,进领中书通事舍人,直内省。迁临川王后军谘议、尚书左丞。自掌枢宪,多所纠举,时论以为称职。天监三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迁侍中。后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侍东宫。昭明太子尚幼,敕知宫事,太子礼之甚重,每事询谋。尝于殿讲《孝经》,临川王宏、尚书令沈约备二傅,勉与国子祭酒张充为执经,王莹、张稷、柳憕、王暕为侍讲,皆为一时才俊。后为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右仆射,詹事如故。
  梁武帝在位时任吏部尚书,迁侍中,累官至中书令。徐勉晚年多病请求退休。梁武帝不准,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馀如故。增亲信四十人
  徐勉勤于政事,不徇私情,又不营产业,家无积蓄,与范云同为萧梁时的名相。虽骨鲠不及范云,亦不阿意苟合,后知政事者莫及,世人并称“范、徐”。《徐勉传》中有如下轶事:他任侍中兼尚书吏部郎时,“时王师北伐,候驿填委。勉参掌军书,劬劳夙夜,动经数旬,乃一还宅。每还,群犬惊吠”。因为勤于公务,几十天不回家,连家中的狗都不认识他了。
  他在任时,次子徐悱病故,他“痛悼甚至”,但“不欲久废王务”,于是写了一篇《答客》来排解伤悼之情。他也不慕虚荣: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因为生病,梁武帝和太子不断遣使慰问。徐勉刚跪拜接旨,后使又到。徐勉不胜其劳,居然说=请旨要两宫停止慰问,“诏许之,遂停舆驾”
  及卒,梁武帝闻而流涕。并亲临第宅吊唁,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皇太子亦举哀朝堂。有司奏谥号为“简”,意谓“居敬行简”。梁武帝改为“肃”,意谓“执心决断”,世称徐肃公。徐氏后人为缅怀继承其高风亮节,将堂号定为“风月堂”。大同三年(537),故佐史尚书左丞刘览等,诣阙陈勉行状,请刊石纪德,遂降诏立碑于墓前。
  徐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常以起居注烦杂,乃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六十卷,《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三卷。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五十卷,又为人《章表集》十卷。
  简 评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长子徐崧的。据《南史》和《梁书》本传,徐勉有二字:长曰“崧”,次曰“悱”。长子生平在两书徐勉的本传中均无记录,只存一篇诫子书,其中提到是给长子徐崧的。看来徐崧无功名,只是在家中主持家务。所以才有徐勉此书信中的若干交代。次子徐悱据《南史》卷六十徐勉传附录,“字敬业,幼聪敏,能属文,位太子舍人,掌书记。累迁洗马,中舍人,犹管书记。出入宫坊者历稔。以足疾出为湘东王友,俄迁晋安内史”。但徐悱去世时,徐勉仍在世。
  这封诫子诗与其它诫子书有两点不同:
  一是不像其它诫子书,对其立德修身。劝学敬业、交朋结友、扶弱济贫,进行多方面教导。全文就集中一点:保持清廉的家风,敢于贫淡生活,不要追求财货。开篇就是“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接着表白自己的态度:“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最后以佛家教诲,不可“聚人曰财”开导,学习古人寝丘之志。最后希望徐崧能“全吾此志,则无所恨”。通篇皆围绕自甘淡泊、清廉操守论述交代。
  二是以自身行为言传身教,这是一般家书都会采用的一种很有效的教诲方式。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止于一般家书的昔日生活回忆等口头教诲,而是通过如何处理一座小园的前后经过来显示自己自甘淡泊,清廉自守的操守。信中说,20多年前在郊外买了一座小园。他告诉长子:并非要在这个小园内种植谷物蔬菜以利别人,而是打算挖个池塘,种一些树木。以此寄托我的情怀,赏心悦目而已。然后用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小园等等经营和喜爱。但就是这样一个经营20多年又非常喜爱的小园,为了让僧人做法事有个住处,也为两个子孙成家时有个房舍,居然将这个小园卖掉。卖得的一百两银子除作上述经营外,剩下的一半又给徐崧去填补家用。作者只是缓缓叙述卖园的前后经过,并无夸耀或训诫,但我们从中可看到徐勉的清白人品:不追求物欲,一事当前考虑的与外人与亲人有利,能够割舍所爱所好。更何况,徐勉身为侍中,官至中书令,是当朝两执政之一,居然为了一百两银子而多方谋划,割舍所爱,更可见为人的清廉。据《南史·徐勉传》记载:“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世人闻此事后,送其雅号“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廉政戒贪的历史典故。
  另外,徐勉告诫长子的一番话:“凡为人长,殊复不易。当使中外谐缉,人无间言,先物后己,然后可贵。老生云:‘后其身而身先。’若能尔者,更招巨利。汝当自勖,见贤思齐,不宜忽略,以弃日也。弃日乃是弃身。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要徐崧要注重家族的和谐,修身慎行,不宜忽略修身求进步以荒废时日。即使在多为独生子女的今日,这些告诫也有积极意义。因为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也类一个家庭的长子。

  帝范(节录) 唐太宗
  序
  原 文
  朕以弱冠之年(1),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2)。躬擐甲胄,亲当矢石(3)。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4),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5),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搀枪而廓八纮(6)。乘庆天潢,登晖璇极,(7)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8)。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9)。
  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10)。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11)。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12)。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13)。
  注 释
  (1)朕以弱冠之年:朕:君主自称;弱冠:古代男子自二十至二十九皆称弱冠之年。据孔颖达《曲礼》注疏:“二十成人,虽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至二十九通名弱冠”。太宗十八岁兴义兵,二十四定天下,故称弱冠之年。
  (2)思靖大难:打算平定天下大乱。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随父亲太原留守李渊在山西起兵反隋。靖:平定。
  (3)躬擐甲胄,亲当矢石:亲自披着甲胄,当抵矢石冲锋陷阵。躬:亲身;擐(huàn),穿着;甲胄:甲,指铠甲;胄,指头盔。冷兵器时代防御性装备。矢石:弓箭和石块。
  (4)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意谓整天都在作战中度过。鱼鳞之阵和鹤翼之围都是古代的战阵。前者是战士前后衔接如鱼鳞之状。语出《前汉书·陈汤传》:“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颜师古注曰:“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后者指战士藏身于高大的攻城武器之下,如群鹤列身高楼之下。鹤列:士兵排列如群鹤,丽谯:高楼。语出《庄子·徐无鬼》“曰: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5)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敌人再强大也被我摧垮,战阵如何坚固也被我攻破。碎:破碎,攻破。
  (6)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搀枪而廓八纮:剪灭了群雄使四海清一,扫除妖氛廓清天下。长鲸:隋末群雄并起,所谓“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搀枪:天上妖星,古代一般代表入侵的外族。如《陈书·高祖纪上》:“公左甄右落,箕张翼舒,扫是搀枪,驱其獫狁。”八纮:代指天下。《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夤,八夤之外,乃有八纮”。
  (7)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我作为皇室乘着庆云,登上显赫的帝王宝座。按:此二句《文苑英华》作“既承佑天潢,澄清璇极”。庆:庆云。上古歌谣《卿云歌》:“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天潢:皇族《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称“天津”星为“天潢”意谓皇族支分派别,如导源于天池。按:李世民为李渊第二子,不是太子,故称“天潢”。晖:太阳光辉,这里指显赫;璇极,大宝之位。
  (8)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承袭父皇使日月重光的永久帝业,继承他开创的辉煌的基业。重光:使山河更新,重新焕发光彩。崔豹《古今注》曰:“明帝时为太子。乐府辞云:日重光,月重轮,山重晖,海重润。重光是太子之事也”。大宝:帝位;按:“大宝”,《文苑英华》作“宝籙”;隆基:繁荣昌盛的基业。
  (9)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我每日小心谨慎,就像面临深渊,以朽绳子驭马一样。一天比一天谨慎,总想善始善终。御朽:谓以朽索御马,比喻危险。《隋书·房彦谦传》:“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兢怀”;
  (10)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你因为在诸子中年幼,受到慈母的钟爱,缺少因受到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训有所缺失。高宗李治为太宗第三子,母亲为长孙皇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五岁。慈:母亲曰“慈”;义:宜也。裁置事物合宜谓之义。《左传》:“教之以义方”;阙:同“缺”,缺失;庭训:父母的教训。《论语》: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诗学礼,此庭训之道也;乖:乖违;
  (11)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从藩王之位提拔上来成为太子。在朝不懂得君臣之礼,在野不明白民生疾苦。擢(zhuó):提拔;维城之居:是一位藩王。《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怀德维宁,宗子维城”(为政有德国家就安宁,宗子们的藩王就是国家的屏障)李治始封于晋王,为宗子藩王。少阳:即皇太子。阳为东方。天子居正阳,故太子居少阳。晋王李治于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废,而魏王李泰次当立,亦以罪黜,乃立李治为皇太子。
  (12)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自三皇五帝以来直到北周隋朝,那些开天辟地的建国之君,那些继承基业的守成之主,其中显现的兴亡治乱之道,是昭然若揭的。轩昊:轩辕和少昊。轩辕(前2717年——前2599年),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发源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或曰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少昊(约公元前2698年——约公元前2525年):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黄帝长子。三皇五帝之一,他也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纂业承基之主:继承前辈基业的皇帝。
  (13)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所以我以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为借鉴,又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摘其名言,(辑成这篇《帝范》)作为你眼前的警戒。披镜前踪:打开镜奁,追蹑前人踪迹。意谓借鉴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古代用铜镜,为保持其光洁,上面用镜奁覆盖。云耳:语尾助词,无实在意义。
  译 文
  朕以弱冠之年(1),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2)。我从十八岁随父起兵反隋,怀着激昂慷慨的远大志向,希望能平定天下大乱,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亲自披着甲胄,当抵矢石冲锋陷阵。每天不是面对鱼鳞之阵就是攻破鹤翼之围,整天都在作战中度过。敌人再强大也被我摧垮,战阵如何坚固也被我攻破。终于剪灭了群雄使四海清一,扫除妖氛廓清天下。后又承袭父皇使日月重光的永久帝业,继承他开创的辉煌的基业。我每日小心谨慎,就像面临深渊,以朽绳子驭马一样。一天比一天谨慎,总想善始善终,永保帝业的辉煌。
  你因为在诸子中年幼,受到慈母的钟爱,缺少因受到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训有所缺失。从藩王之位提拔上来成为太子。在朝不懂得君臣之礼,在野不明白民生疾苦。我常为此而担忧,甚至为此废寝忘食。自三皇五帝以来直到北周隋朝,那些开天辟地的建国之君,那些继承基业的守成之主,其中显现的兴亡治乱之道,是昭然若揭的。所以我以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为借鉴,又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摘其名言,(辑成这篇《帝范》)作为你眼前的警戒。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十八岁随父亲太原留守李渊在山西起兵反隋,躬擐甲胄,亲当矢石,英勇善战。二十四岁助父登上地位,被封为秦王。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李世民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亡教训,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行事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对外则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有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劳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李世民除文治武功外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简 评
  这是一篇诫子书,作为一代英主,这篇诫子书主要是教育太子李治的为君之道、治国之要。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太子李治。第二年五月就病逝。因此《帝范》也是李世民臻于贞观之治的一生政治经验总结。李世民是很看中这部《帝范》的。他在颁赐太子李治时再三叮嘱:“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当然,这也是他针对自己后代的不肖,无奈之中作出的挽救企图: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承乾时年八岁,聪明机敏,颇得太宗宠爱。然而,李承乾长大之后,却日渐沉湎于酒色,荒废学业,不求上进。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竟然勾结私党,招募勇士,图谋叛乱。唐太宗随即将承乾废为庶人。四子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太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李泰雅好文学,工草隶,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但李泰使诡计陷害太子和晋王李治,被太宗发觉因而被废。据新唐书本纪:李世民的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因谋取帝位而被废被黜,致李世民心灰意冷。史载李承乾被废后,“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这大概是他晚年撰写《帝范》的主要原因所在。
  《帝范》共三卷,除“序”外,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章。
  君体谈的是君主的自身修养,包括1、执政须为民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建亲谈如何运用权力,包括: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求贤是谈如何使用人才,包括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审官是谈选任官员,包括: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纳谏是谈如何听取不同意见,包括: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去谗是谈如何杜绝小人,包括: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2、辨奸之道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诫盈是谈如何防止骄傲产生过失,包括: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俭是谈如何防止侈靡、导致堕落,包括: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赏罚是谈如何防止不公、招致乱政,包括:1、赏罚的基本法则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务农是谈如何关心"三农",包括:以利社会稳定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阅武是谈如何治军,包括: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2、盛世更须修武。
  崇文是谈如何教育民众,教育自己,包括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帝范》新、旧《唐书》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后有元人吴莱跋,谓征云南僰夷时,始见完书。故明初有全文本。今日本传本有大正四年(1915)三色印本,贾行注。
  “序”是十二章前的序言,主要是告诫立志自己亲自写《帝范》的目的所在。教导的方法是回忆少年立志,自己追随父亲创业建国的经过,以及治国的谨慎小心。希望懂得其中的艰难和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明白为父对他庭训有乖,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的担忧。以《帝范》为镜,改过自新,永葆帝业。

  建亲第二
  原 文
  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1)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2)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哀一心。(3)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4)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5)。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6)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7)。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8)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9)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10)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11)。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12)
  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13)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14)。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
  君德之宏,唯资博达。(15)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16)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17)括苍旻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18)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烝乂,重华垂誉于后。(19)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20)
  注 释
  (1)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作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远的天下四方,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六合:天地加上四方称六合。大宝:皇位。
  (2)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
  (3)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哀一心:所以国君要分封皇亲国戚为诸侯藩王,让他们成为皇权的屏障。使这些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协力,安危与共,盛衰相同。
  (4)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但用人也要做到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远方的贤者都要任用,两相持平;与自己亲近的人和与自己疏远的人都要任用。这样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侵劫。纵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并兼;交相侵夺;路塞:政路不畅;逆节,不尊王命,叛逆之徒。
  (5)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当年周朝兴起后,将国土的一部分封给诸位王族。据《史记·周本纪》:“武王既定天下,封武王弟振铎于曹,封太师吕望于齐,余皆有封”。
  (6)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这样,周朝内有晋、郑这两个封国作为辅佐,外有鲁、卫这样的封国在前面防卫。正因为如此,占卜时才会显现国祚绵长,能保持数百年。晋:今山西省南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此;郑:经河南省郑州一带,宣王母弟桓公友封於此;鲁:今山东省西南部,周公子伯禽封于此;卫:今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周公诛管蔡后,封另一个弟弟康叔于此。虞:防御。
  (7)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秦末,不采纳淳于越分封的建议,而采用李斯的办法实行郡县制。不亲近其亲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为智慧。结果国家败亡之际没有依靠,只有两代就灭亡了。淳于:淳于越,据《史记·秦本纪》:“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弼,何以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秦始皇丞相商量,李斯表示反对,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讐。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始皇竟从其议”。按:唐太宗征引史实有误,据《史记·秦本纪》,李斯反驳分封制的这段话,是反驳丞相卫绾等人,并非是反驳淳于越;颠覆莫恃:颠覆,倾覆败亡;恃:仗恃,依靠。
  (8)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这难道不是枝叶繁茂根基就不易动摇一个人没有了手足,他的心脏腹部就没有依靠一样吗?
  (9)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汉朝立国后,借鉴秦亡的教训,大量封赠皇族,远远超过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数十座城池,设置百官,所修宫殿甚至都超过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诸侯国,也跨州连郡,地盘很大。懿亲:至亲,这里特指皇室宗亲;专都偶国:专都,大都,国都建的很大;偶国:指诸侯国的国都已和汉朝国都匹敌相当。据《礼记·坊记》:“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按:汉高祖借鉴秦朝在天下实行郡县制的教训,大封懿亲。以从父兄刘贾封为荆王,以从祖兄弟刘泽封为燕王,兄刘仲为代王,同父少弟刘交为楚王。而且远远超过周代规模。周封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公,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据《汉纪》汉代分封的燕、代国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榖、泗,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内则太行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已。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10)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这就如同树梢长大根却很小,必定要折断;尾巴大身体短就很难转身。所以汉朝的楚王戊等六个诸侯王相约谋反;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也因为谋叛而遭到诛杀。这都是因为被分封的诸侯国地广兵强,长久积蓄势力而导致的。六王怀叛逆之志:指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相约共同谋反;七国受鈇钺之诛:指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共同谋反,受到诛戮。鈇钺(fūyuè):斫刀和大斧,古代腰斩﹑砍头的刑具。地广兵强:高祖封以齐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吴三十城,余各有等差。是以地广兵强。《左传》曰:“嬖子配适大都偶国,乱之本也。”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引自《左传》。
  (11)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魏武帝曹操创立帝业,缺少远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没有一位有封国,宗室也没有一个有封赏之地。外面没有藩王作为屏障,内部没有坚固的根基。于是将国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护,于是将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司马氏。魏武:曹操,谯人。献帝时封魏王。其子丕受汉禅建立魏国,是为文帝。追封曹操为武帝。暗:同黯,不明白。盘石:即“磐石”,坚固的大石头,比喻国家坚固的基石。《汉书》宋昌曰:“高帝王子弟,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大器:谓君之权位;社稷亡于异: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袭父爵称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年号泰始元年,建都洛阳。
  (12)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古人说:古人说:“如果支流没有了水,那么主流就会枯竭;树枝都凋落了,那么树根也会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按:《文选》“本枯”作“本孤”。
  (13)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总之,如果封国强大,那么国家就有就驾驭不了他;如过封国过于弱小,那么就无法拱卫中央,国家就会根基薄弱。夫:发语词,表示议论;噬脐之患:像用嘴去咬自己的肚脐,根本够不着。《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
  (14)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亲,但又不能让他们的势力太大。这样强大的中央就能镇住这些地方诸侯,让他们与中央同命运,共忧乐。
  (15)君德之宏,唯资博达: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德行怎样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听多看。董仲舒《贤良策》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为宏德之资也”。资:依靠、凭借。
  (16)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国君还要懂得设置名分,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处理事务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分,名分;悬教: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术,法令。
  (17)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则却要公开宣传。
  (18)括苍旻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苍旻:苍天;不测:无法测度;无端:没有端涯。
  (19)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烝乂,重华垂誉于后:要像尧帝那样胸怀宏大,让人们莫可名状。又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放勋:帝尧名;九族: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这里泛指皇族人等;克谐烝乂:克谐,能够和谐。克,能够;烝乂(yì):能互相沟通;重华:帝舜名。舜以孝著称。《尚书·尧典》:“帝舜有嚚母、顽父、傲弟,能和谐以孝,使进之于善,自不至于奸恶也。”
  (20)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能如此,家和国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翻 译
  作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远的天下四方,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所以国君要分封皇亲国戚为诸侯藩王,让他们成为皇权的屏障。使这些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协力,安危与共,盛衰相同。但用人也要做到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远方的贤者都要任用,两相持平;与自己亲近的人和与自己疏远的人都要任用。这样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侵劫。纵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当年周朝兴起后,将国土的一部分封给诸位王族。这样,周朝内有晋、郑这两个封国作为辅佐,外有鲁、卫这样的封国在前面防卫。正因为如此,占卜时才会显现国祚绵长,能保持数百年。秦末,不采纳淳于越分封的建议,而采用李斯的办法实行郡县制。不亲近其亲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为智慧。结果国家败亡之际没有依靠,只有两代就灭亡了。汉朝立国后,借鉴秦亡的教训,大量封赠皇族,远远超过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数十座城池,设置百官,所修宫殿甚至都超过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诸侯国,也跨州连郡,地盘很大。这就如同树梢长大根却很小,必定要折断;尾巴大身体短就很难转身。所以汉朝的楚王戊等六个诸侯王相约谋反;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也因为谋叛而遭到诛杀。这都是因为被分封的诸侯国地广兵强,长久积蓄势力而导致的。魏武帝曹操创立帝业,缺少远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没有一位有封国,宗室也没有一个有封赏之地。外面没有藩王作为屏障,内部没有坚固的根基。于是将国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护,最后将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司马氏。古人说:“如果支流没有了水,那么主流就会枯竭;树枝都凋落了,那么树根也会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如果封国强大,那么国家就有就驾驭不了他;如过封国过于弱小,那么就无法拱卫中央,国家就会根基薄弱。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亲,但又不能让他们的势力太大。这样强大的中央就能镇住这些地方诸侯,让他们与中央同命运,共忧乐。这样一来,皇帝对所分封的诸侯就没有猜忌之心,下边的诸侯之间也不起争端怨由。这是分封诸侯是应该引以为鉴的。既不使诸侯太强大,也不能使诸侯太弱小,折其中而行,这才是安邦治国的根本。
  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德行怎样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听多看。国君还要懂得设置名分,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还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则却要公开宣传。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要像尧帝那样胸怀宏大,让人们莫可名状。又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能如此,家和国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简 评
  这是一篇“帝王学”,关于帝王如何运用权力的学问。它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权力须与亲族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首先是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是实行分封制呢,还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呢?这个问题几乎被争论了数千年。周王朝采用分封制,使国运持续了七百多年,是采用分封制统治国家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因为分封王室而导致国家混乱的,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而周朝的最后崩溃,也是因为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权。采用中央集权制,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确实是一种能够稳定皇权、安定国家的有效的政治体制,但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制却并没有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古代,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几乎成了每一代王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代帝王的唐太宗,以其独有的睿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确实蕴涵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唐太宗还是主张用封建亲戚的办法来稳固国家的,“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面积很大,要治理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帝王,不能个人专权,独任私智,而应该分封皇族,靠大家的智慧一起来把国家治理好。他认为,封建亲戚,成为国家的藩卫,这样被分封的人就会“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共同来维护国家的安定。
  他分析说,周朝割裂山河,分封王族,是比较成功的,使国家内有辅弼,外有防虞。因此周保持了近八百年的江山。到了秦朝,秦始皇亲眼目睹了东周末年诸侯列国的纷争,为此,他借鉴了这一历史教训,决心不再去封建亲戚,而是搞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确实有效地杜绝了因分封诸侯而中央被架空的弊病,但是秦朝终因权力过分集中,法律太苛酷,二世而亡。唐太宗把秦的灭亡总结为“不亲其亲,独智其智”,意思还是说秦始皇没有封建亲戚,使之成为国家的藩卫,所以国家很快就灭亡了。到了汉代,刘邦借鉴“亡秦之失策”。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分封王族竟超过了古制。所以不久就“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斧钺之诛”。唐太宗又把汉朝的这种失败概括为诸侯地广兵强,势力积蓄而致。到了三国之际,曹操创下了基业,但曹操又似乎吸取汉代的教训,不去搞分封制了。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干脆就说:“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磐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意思是说,没有支流,源头就会枯竭;枝条不繁茂,根就会枯死。
  唐太宗的处理办法是折其中而行。如果被分封的诸侯地盘太大,力量太强,朝廷势必不好控制;如果中央的权力过分集中,不去封建亲戚,那么国家就没有羽翼,也就形不成稳固的根基。这样说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一些宗亲王族,而又不能让他们有太强大的实力,并且要他们轻重相互制约:“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
  在封建时代,朝廷和民众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皇帝时刻需要捍卫皇权,防止民众起来推翻他。因此,皇帝的家族就需要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共同来对付民众。皇亲国戚都封王封侯,得到了实惠,自然就和皇帝站在了一起。反之,如果皇亲国戚也得不到好处,那就与一般民众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就很可能与民众站在一起来反对皇权。皇族都掌了国家的大权,就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老百姓在短时间内,自然很难撼动。封建时代几乎所有的独裁统治都是靠家族来维持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就特别完善,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家族有统一的姓氏,有严格的尊卑次序。中国人一向认为多子多福,一个家族兴旺了,就会拥有强大的实力,然后才能在天下立足。或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者名门望族,世代相传。所以皇帝在处死一个朝臣的时候,一般都要诛灭九族。可见皇帝对一个家族的势力也是十分忌惮的。
  对于百姓,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主张多听多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还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关心民生疾苦,懂的稼穑艰难。但他又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
  对于亲族,唐太宗要求太子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

  崇俭第八
  原 文
  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1)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2)。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3)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4)。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5)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6)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荣耀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7)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8)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9)
  注 释
  (1)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身为天子,疆土广大可谓富贵之极,但更应该注重节俭,就像聪明智慧的人,更应该学会糊涂一点。
  (2)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矜:自夸。据《史记·魏世家》:“魏太子击谓田子方曰:‘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吾未见以国待亡者也。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尚书·系辞》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3)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来做屋椽的园木,也不用斧头修整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一点都不华丽。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去建造高大豪华的厅堂,而且连吃饭都只图饱腹,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风尚为天下百姓作榜样。茅茨:茅:茅草;茨(cí)用茅草覆盖屋顶;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园木;斫:用斧头砍,这里指用斧头将屋椽修整得光滑一些。语出《墨子》:“尧舜德行,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颜师古注:“屋盖曰茅茨,茨以覆居也。采亦作棌,柞木也”。土阶不崇:语出《墨子》:“尧舜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故不高也”;大羹不和。语出《礼器》:“有以素为贵者,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孔颖达疏云:“大羹,肉汁也。不和,无盐梅也。太古初变腥,但煮肉而饮其汁,未知调和。后人祭必重古,故但盛肉汁,谓之大羹不和”。
  (4)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由于君主率先垂范,所以民间风俗纯正厚朴,邻里和睦相处。比屋:邻里之间。据《周礼·地官》:五家为一比。可封:据《周礼·地官》周代以“九比”为一社区,由小司徒掌管,三年进行一次“大比”,考查居民德行道艺,表彰贤能者。可封:因民风好,可以封赏。
  (5)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是奢侈还是节俭,是尊荣和受辱的发端。一个国家安定还是危亡,决定于君主是奢侈还是节俭。斯二者:指奢侈还是节俭。
  (6)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相反,欲望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五关:指眼、耳、口、鼻、身。北齐刘昼《新论·防欲》:“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爱彩色,命曰代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鼻悦芬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辇驷,命曰召蹶之机。此五者,所以养生,亦所以伤生。言当收敛而闭之,庶得寿命”;嘉命:美好的生命。
  (7)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荣耀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丹桂尽管美艳芬芳,假使生出蠹虫,最终也会变成朽木;红色的火苗虽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细微的烟尘所覆盖,终究也将熄灭。丹桂:桂树,开橘红色花,为名贵香料,并作食品香料,故名丹桂;抱蠹(dù):树心有蠹虫。《吕氏春秋·达郁》注:“蠹,木中之虫也”;朱火:明亮的火焰。
  (8)以是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由此可知: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中有骄纵,如果不节制,那么志向就无法实现;一个人的心中如产生欲念又不去遏止,那么他就会为此丧身。
  (9)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情意,倒行逆施因而灾祸接踵而至;;唐尧虞舜却因为约己修身,因而福寿绵延。一个君主能不去崇俭吗?
  翻 译
  能达到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节俭的美德。身为天子,疆土广大可谓富贵之极,但更应该注重节俭,就像聪明智慧的人,更应该学会糊涂一点。不敢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来做屋椽的园木,也不用斧头修整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一点都不华丽。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去建造高大豪华的厅堂,而且连吃饭都只图饱腹,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风尚为天下百姓作榜样。由于君主率先垂范,所以民间风俗纯正厚朴,邻里和睦相处。是奢侈还是节俭,这是尊荣和受辱的发端。一个国家安定还是危亡,决定于君主是奢侈还是节俭。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相反,欲望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丹桂尽管美艳芬芳,假使生出蠹虫,最终也会变成朽木;红色的火苗虽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细微的烟尘所覆盖,终究也将熄灭。由此可知: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中有骄纵,如果不节制,那么志向就无法实现;一个人的心中如产生欲念又不去遏止,那么他就会为此丧身。
  简 评
  崇俭篇是告诫李治,作为一个君主要力戒奢侈,并把选择节俭还是崇尚奢侈提到国家兴亡的首要高度:“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文章中还提到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这不仅是君主,对官员、对普通百姓都有一定教育借鉴作用。
  唐太宗作为世家子弟,本身也有个戒奢崇俭的过程,而且来自于臣下的规劝。《贞观政要》中就记载一段要他戒奢崇俭劝谏,而且毫不避讳:“珍奇的玩物和邪淫的技巧,是亡国的斧子;珠宝玉器和华丽的锦绣,其实也是迷乱人心性的毒药。我私下看见陛下您服用和玩赏的都是一些少见而纤巧的东西,好像是从大自然中变化出来的;人们贡献给您的珍宝奇物,又如同神仙制造的那般精美。这些奢华的东西尽管在世俗之中显得那么光彩夺目,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也确实败坏了淳朴敦厚的风气。由此可知,漆器虽然不是引起叛逆的方术,但夏桀却因制造它而导致了诸侯的叛逆;玉杯又哪里是招致灭亡的手段,但商纣也因使用它而使国家灭亡。要考查奢侈靡丽的根源,就一定要遏止它们。在节俭方面制订了法令,还担心会滋生奢侈;在奢侈方面制订法令的话,又怎么能约束后人呢?只希望您能详察不显著的事物,智慧远达广阔的地方,在麟阁中研究深奥的秘密,从读书人那里探求幽深难见的事迹。历代君王治理与祸乱的踪迹,百代安危的经验教训,兴亡衰乱的命运,得失成败的关键,原本就包容在心胸之中,重复在视线之内,这是陛下内心长期考察的结果,无须臣妾在这里绕舌。只是明白这些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不易实行。人们总是在功业卓著时心志骄傲,在时势安定时贪图享乐。只希望您能抑制心志,善始慎终,纠正轻微的过失用来增添高尚的道德,选择今天的正确来取代昨天的错误。那么您的美名就会远播万代,与日月一样无穷,鼎盛的事业也会长久不衰,与天地一样永存!”
  这段毫不避讳的劝谏并非出自刚直不阿的魏征,而是后宫嫔妃徐惠的规劝。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明君,不在于他不犯错误,而在于他善于改正错误,善于纳谏,听从臣下的劝谏,而且付诸于行动。据唐书本纪:贞观二年,连绵秋雨,宫中卑湿,太宗又有湿气,于是公卿奏请另建一阁居住。太宗的答复是:“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由于太宗身体力行,整个朝廷也都形成俭朴之风。据《贞观政要》:“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
  “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斋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太子的教育中是很注重崇俭教育。本人也是在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