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7月20日 作者:天马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原邪教人员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情感重建

  摘要:实现原邪教人员再社会化是志愿者帮教工作的难点与关键。再社会化障碍的实质就是重新陷入邪教泥潭。情感缺失是导致原邪教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主要心理动因之一,社会支持系统破损是导致原邪教人员情感缺失的重要因素。探究这些导致情感缺失的因素,寻求情感重构的途径与方式,对于重塑原邪教人员的健康心理,促进巩固,预防反复有极大帮助。

  作为一名社会个体,原邪教人员在其成长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能力往往比较差,表现为偏执、自私、无情和冷漠!其痴迷邪教、散布谣言、反党反社会等行为,无不使他们背离主流社会、游离于社会的边缘状态。对这一群体进行帮教,如果不能做到精准帮扶,实现其再社会化,他们回归社会后可能会重操旧业,欲罢不能。笔者曾志愿帮教过一名“法轮功”练习者刘某,她本能地反对别人所认同的一切判断,总沉醉于自设的认知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对社会的疏离与隔膜,让她与身边的人变得彼此漠不关心,最终因为情感缺失而悲观厌世,沦陷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追求个人的“圆满”。可见,情感缺失是原邪教人员走入邪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心理有缺陷的原邪教人员,我们在引导其再社会化过程中,要对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重构心智模式,修复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恢复正常人际交往,实现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良性互动,获得社会归属感。
  情感缺失是导致原邪教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心理动因
  △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化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会面临的问题。按照个体理想的社会“进化”模式,在经历了顺利的社会化之后,逐渐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资格,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但也有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资格,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受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制裁,通常需要进行再社会化。
  所谓再社会化,是对社会化失败的人进行思想——心理——社会等多纬度的矫正,形成健全人格,遵守社会规范,获得主流社会准入资格的过程。
  △ 再社会化障碍的实质
  一般而言,已转化原邪教人员重新违法或思想反复是检验再社会化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对于原邪教人员来说,再社会化障碍的实质就是未能有效习得正常的社会规范,修复正常的社会情感,依然盲目用依附邪教来满足或替代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归宿和情感需求,形成社会适应性障碍,从而导致思想反复或者从事违法行为。
  △ 再社会化障碍的心理动因
  原邪教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心理层面而言,情感缺失导致其难以获得融入社会的情感根基和动力,是导致再社会化障碍的主要心理动因。一方面,情感缺失助推了痴迷行为的发生。如“法轮功”头目李洪志在其经文里说:“修去名利情,圆满上苍穹”,要求练习者要放下名利情,才能修得圆满。又如按“全能神”的说法:“进入安息的人,没有家庭和婚姻。”要求信教者放下家庭和情感,全人奉献“神”。因此原邪教人员拒绝接受周围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支援。如亲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同事伙伴的沟通交流。他们长期处于孤立或被隔离的状态,极易形成社会适应不良,出现冷漠孤僻,自我封闭,脱离群体交往等异常行为。另一方面,痴迷行为又会妨碍个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成熟。痴迷于邪教教义是一种认知态度。当精神被邪教控制时,情感缺失便形成了。邪教不仅严重摧残追随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惨剧,而且危害社会安宁,破坏社会秩序。这些因情感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不但不能让其警醒,相反,几乎所有的原邪教人员在帮教之前都对社会存有偏见或不满,对帮教志愿者苦口婆心的劝说充满愤恨和排斥。因此,情感得不到复苏,再社会化障碍就在所难免。
  再社会化理论对原邪教人员练习者情感重构的启示
  中国古语说过:“临渊羡鱼,莫若退而结网”;又说过:“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这两句话用在对原邪教人员的帮教上是很有说服力的,即对原邪教人员开展再社会化的帮教工作,着力于修补他们情感的缺失,致力于情感的重构。
  △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
  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影响深远,如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家庭角色的混乱等,都有可能引发个体的行为偏离,也直接影响到他的社会情感参与。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帮教志愿者可以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帮助原邪教人员重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统。
  一般而言,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主要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来帮助原邪教人员重获一个温馨的情感家园。梁某,女,30岁,是一名“全能神”痴迷者,因家庭关系淡漠,情感缺失而寻求“神”的解救。帮教志愿者首先对其家庭进行了走访,通过观察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过程了解她家庭的基本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评估后制订的治疗方案展开各种服务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梁某在写帮扶心得时感慨到:人生活在世上,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人活着不仅是为自己着想,还应为家人、社会着想,以后自己要珍惜人生,热爱自己的家人,热爱社会和自己的祖国,做个有情有义的凡人。
  △ 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情感能力训练
  情感是个人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但是邪教却抛出“断情”的邪说,如李洪志在《转法轮》里讲:“这个情要是不断,你就修炼不了”。由于原邪教人员长期对邪教的迷信及依赖心理,使得他们缺乏情感,甚至损害他人,造成他人痛苦而毫无愧疚之意。因此帮教人员在帮助原邪教人员重构情感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知人与自知的技能训练。“法轮功”练习者周某,为了自己修炼“上层次”,放弃了人世间的一切真情和亲情,邪毒随着时间的浸染,让其心智模式越来越趋于单向思维,行为也越来越孤僻偏执。帮教志愿者运用情感专业训练的方法,将老子“上善若水”,孔子“仁者爱人”的传统美德融入心理矫治,重点放在改变周某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方式,增强其体悟爱与被爱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 逐渐帮助他实现情感的恢复与重构,在一次心理工作坊中,他说要将“仁爱”作为自我修养的精神追求,今后要在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中做到彼此友爱、相互关怀。让人欣慰的是,通过针对性情感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性格,从而改善了他适应社会的状态,亲戚朋友又开始重新回到他的身边,生活的其乐融融让他倍感温馨。
  由此可见,当原邪教人员学会了怎样正确的情感表达,关怀与善待他人时,他们就会摆脱邪教的精神控制和心理依赖,取得再社会化的成功并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