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8年9月17日 字体颜色: 字号:[ ]
公民科学素养 美中差距有多大?

2018年1月,河北某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机器人技能比赛。(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9月17日电/上周,中国科协向媒体公布了中国公民最新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是8.47%。也就是说,在现今中国,每100位公民中,仅有不足9人具有科学素质。

  美国《侨报》9月12日载文《公民科学素养 美中差距有多大?》,文章说,这一结果,在中国科协负责人看来,还是满意的。因为从2010年的3.27%到2015年的6.2%,再到今年的8.4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还是显着的。按照中国“十三五”规划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要达到10%的目标,按目前增速,也应该是有保障的。

  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标准,简称为“四科两能力”,即指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幷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据称,这一标准是国际化的。

  那么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国际上又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呢?有资料显示,美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1988年已经达到了10%,2008年提升到28%。而瑞典公民2005年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35%。由此看来,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落后了30年之多。这与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不过平心而论,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落后于美欧,也幷不令人吃惊。中国经历了全世界最长久的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封建迷信的世代传承,对于后代的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尽管有过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但士农工商中却没有科学家的一席之地,民众更不具备科学精神,即探索、质疑、求证的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的先天不足,导致即便是在开放的当代中国社会,即便是在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一线中国城市,毫无科学依据的以讹传讹、有明显漏洞的各式传言,依然可以活跃于人们的手机微信中。中国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曾表示,中国科学精神缺失的典型表现,是有关健康的谣言特别容易流传。《科技日报》每个月拿出一个整版来辟谣,还是辟不过来,因为谣言太多了。可谓谣言满街跑,真相还没穿上鞋呢。

  当然,科学精神属上层建筑,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中国历史上长期的积贫积弱,期望民众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去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这显然脱离实际。但如今中国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更高水平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物质条件与现实需要。中国近年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之一,是国民科学素质水平要达到10%的最低门槛。今年发生的中兴事件,也倒逼了中国全社会对科技自强的关注。若要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中国必须不断涌现科技人才,而这离不开中国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幅提升做基础。

  想必中国科协也焦虑于中国民众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前中国科协宣布将于本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会议将召集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及人士,共商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大计。而借此机会促进中国民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更是中国举办此一大会的题中之义。

  笔者以为,中国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首先是要营造讲科学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中国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从政策层面幷不缺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著名的政策宣示。但中国社会对于物质追求导致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使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看起来枯燥单调的科学研究缺少向往。中国政府如何建造全民的科学精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其次是科普人才的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街头搞科普墙报、在电影院播放科教片,科普气氛还很活跃。但现在中国传播方式更多元化,科普活动却少见踪影。其中一个原因是科普人才缺失。科普人才既要有科学背景,又要懂得宣传,但现实是科普人员的工作业绩却不能被认可为科学成就,导致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需要研究相关倾斜政策给予引导。

  比如在科普经费方面需要加大投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中央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科普的经费按全国人均计算只有0.3美元,而同年美国人均科普经费则有9.2美元,其差距一目了然。

  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尽管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平均到人头还是处处缺钱,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该投入的地方还是要投,毕竟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