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7年4月6日 来源:搜狐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衣冠禽兽一开始并不是骂人的,指官服上的绣纹

  衣冠禽兽这个词在今天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光鲜,行为却如同禽兽的人。在诞生之初,却是个万众仰慕、光彩照人的“体面”词儿。衣冠禽兽在古代是官员服饰,我们今天看懂的古装剧中,古代的官府上绣的动物。

(明朝官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清时期官员官服上的刺绣很有讲究的,并不是想怎么绣就怎么绣。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

  文官织禽,武官绘兽,“衣冠禽兽”曾是明清官服的标志,是读书人步入仕途的象征。以动物纹饰标明官员职位和品级,自武周时起。武则天在官服制度上锐意革新,是明清“补子”制度的先声。

  秦汉时期,官员以所佩官印的材质和系印的带子颜色来区分官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和太尉是国家最高文武官职,佩戴黄金印章,用紫色绶带系印。而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佩银印青绶。往下类推,还有铜印;有绿绶、黄绶、黑绶等。印上有钮,做龟、鼻组等,以此形成严整的“印绶”制度。

  直到武则天时,以“印绶”区分官阶的制度,被以动物纹划分取代。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她登基后发起“武周革命”,在服饰纹样、着装方式、服饰制度等诸多方面锐意革新,以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打上新朝代的印记。

(明朝官服)

  据《唐会要·舆服志》记载,则天天授二年(691年)二月,女皇武则天举行朝会,令刺史赐给文武百官绣袍,并在绣袍的背上绣成八字铭文。来年四月,又敕赐各州长官金字银字铭文袍。

  到了延载元年(694年)五月二十二日,武则天的“官服制度改革”大功告成。她赐给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绣袍各有不同差别,其中“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鹤;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秀。文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回施的纹理,多就织物而言),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翔政,勋彰庆涉。”以寄托对文武大臣的鼓励、期望和警示。

  除此外,武则天还会对亲信大臣特赐绣袍,以特别褒奖。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武后赐给狄仁杰五色双鸾袍,围绕十二个金字。其文曰:“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而对于一般官服,武后规定:文官绣各种对禽,武官绣各种对兽,新任官员袍上皆绣山形纹,周围并绣有十六字:“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

  武则天锐意革新,通过绣纹来分文武、辨品级、明尊卑的制度,成为继冕服和佩绶制度后新的有效区分等级的服饰标志,影响后世深远。元代的“胸背”,明清官服上的“补子”,根源都在于此。

  明朝官员官服的品级是这样的: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明朝的官员见面,一眼就能看出对方是什么级别的官员,这和我们今天军队看军衔就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的军人是类似的。衣冠禽兽城市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身份,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呢?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严重,相继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一类的宦官专权。“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正因为这样,所以李自成造反才轻易成功,满清八旗兵十几万人入关就把几千万人的大明给灭了。

  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衣冠禽兽作贬义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贬义词“衣冠禽兽”在明朝以前叫做“衣冠枭獍”,“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由于明朝文官常常干一些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名声越来越臭,老百姓都痛恨这些明朝官员,于是老百姓干脆就将他们称之为“衣冠禽兽”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