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6年8月16日 作者:刘永胜 来源:凯风网 字体颜色: 字号:[ ]
偏远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如何预防邪教的侵蚀

  邪教在偏远农村地区快速传播、屡禁不止,除了邪教本身诡秘的因素外,还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文化、历史根源。偏远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加入邪教,终归是发展不足所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亲情缺失、心灵空虚,老无所依、病无所医等等,无不映射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困境。弱势群体渴望得到关怀、慰藉、温暖,有归属感,可是发展的困境限制了这一切的得到,邪教正是抓住了弱势群体的这一特点,乘虚而入,大肆传播。

  一、原因分析

  一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弱势群体普遍贫困,老弱病残、空窠老人、留守儿童这部分人群发展环境更差,收入水平更低,一旦有天灾人祸,有的人又会重新沦为贫困,邪教组织正是利用这种客观条件,给予贫困弱势群体经济上的小恩小惠,思想上的许愿承诺,使他们上当受骗。

  二是偏远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宗教与邪教缺乏正确认知。近年来,各种宗教活动盛行,鱼龙混杂。在我市农村,一直存在着多神教的民间宗教传统。邪教组织正是打着“民间宗教”的招牌,并冒用宗教的名义,在宣传上使用世俗化手法,用老百姓的语言去宣传教义,抓住了弱势群体的所需所想。致使大量群众难辨是非、被裹挟其中。

  三是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邪教成为精神寄托。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空虚常常相伴而生。偏远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形成发展上的“孤岛”,老人、儿童严重缺失亲情关怀与精神慰藉,迫切希望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满足心理需求。邪教组织善于抓住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做“群众工作”,进村入户“讲经布道”,占据弱势群体心灵,为他们打造精神家园。

  四是偏远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弱势群体就医难,为邪教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根本没有能力承受巨额医疗费用,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慢性病或久治不愈的疾病时,听到邪教鼓吹“有病治病,无病保平安”的宣传时,正契合了这部分人的心理。

  五是基层基础薄弱,社会各项治理措施不到位,客观上为邪教传播提供了土壤。偏远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缺乏有效手段,防范抵御邪教能力薄弱。一些村级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村社干部对邪教渗透存在着“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管不了”等问题。

  二、防治措施探析

  反对邪教、铲除邪教,非一日之功可就,需要久久为功、综合施策。

  一要大力发展偏远农村经济,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其生存和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弱势群体增强发展信心和致富本领。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强有力地抵御邪教的侵蚀。

  二要提升弱势群体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弱势群体的共同点是缺知识、缺能力、缺技术、缺劳力。提升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分类施策,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自身素质。对缺乏自身发展能力的其他弱势群体,要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发挥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政府是自己的主心骨,而非邪教组织。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偏远农村地区发展注入外源动力。偏远农村地区自身很难发展起来,贫困不解决,邪教传播就有土壤。在文化教育上加大投入,提高弱势群体文化知识水平,打破偏远地区文化“沙漠”局限。加大交通资金投入,打通因道路不畅造成的环境闭塞,才能打通信息闭塞和心灵的封闭。

  四要完善社会保障网,构筑反对邪教的坚强后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偏远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投入,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让弱势群体病有所医,防止邪教借“治病”之机传播。

  五要提高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构坚强反邪教堡垒。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将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热心为群众办事的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上,让群众有事愿意同他们交流,有困难愿意寻求他们的帮助,从而防止邪教组织的拉拢侵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我来说两句
查看更多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